首页 男生 其他 灵枢解难

【释难】

灵枢解难 彭荣琛 1863 2021-04-06 13:51

  【释难】

  (1)五藏之腧:指五脏的背俞穴。古代腧、输、俞三字通用。现在将“腧”作为“腧穴”的统称;“输”作为“五输穴”专用,“俞”作为“背俞穴”专用。

  (2)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胸中指胸腹腔内之脏器。它们的大腧,即代表性的腧穴在杼骨之端,即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大杼穴。因为其居于胸腹腔的最高处,又是大骨交会处,称之为骨会穴。肾主骨,为先天之本,故称大杼为大腧。古代注释多认为“胸中”为“背中”,似乎不通,也没有这个必要。

  (3)肺腧在三焦之间: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所谓焦,指脊椎。

  (4)皆挟脊相去三寸所:这些背俞穴的位置都在脊椎两旁互相相距3寸。也就是距离脊椎中心线左右各1.5寸。

  (5)应在中而痛解:应,感应;解,同懈,酸软。按压穴位的时候,穴位内部有酸痛和酸软的感觉。

  (6)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可以使用灸法,不要使用针法。因为背部肌肉较薄,古有“腹深似井,背薄如饼”之说,背部针刺容易出现医疗事故,所以有此一说。实际上,背俞穴是可以扎针的,不属于禁针穴。一般采用斜刺或平刺法,注意进针深度,以免造成气胸、出血等医疗事故。使用灸法时,一般也不要过度,多在3~7壮,或5~10分钟即可。现在使用敷贴疗法,也要注意敷贴的时间不要太长,疗程也不要太长。

  (7)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这里说的不仅是针对背俞穴,也是针对所有灸法而言的。艾灸补法,是使这种温热刺激持久而缓和,使经络和腧穴能在此种刺激中持久发挥正常作用,而经络和腧穴的治疗能力主要是通过扶正而达到驱邪的目的,也就是说扶正是主要的。扶正就能补,因此只要这种温热源能缓和而持久的保持下去,就能达到补的目的。当然,艾本身也是一种温热的中药,其穿透力很强,药物本身的性味也具温热的能力,所以补的力量就很强。而“毋吹其火”,就是不要人为的使艾火温度突然增加或突然熄灭,让其温热缓缓地由热到温,由温到凉。让这个过程保持相对较长时间。在瘢痕灸的时候,不要将艾火拿掉,一直烧灼下去,直至熄灭。熄灭后所余留下来的艾灰,可以用鹅毛扫去。注意,也不要用比较凉的手接触施灸部位。在非瘢痕灸时,病人感到比较烫的时候可以将艾火拿掉,但不要去吹艾火烧灼的部位,以免该部位的温热感突然消失。那样就失去了缓和、持久的温热刺激,不能达到补的效应。

  (8)以火泻者,疾吹其火:这里说的也是针对所有灸法而言。灸法补的作用,是比较容易出现的,因为其温热的本性,与补相接近,只要不做特殊处理,一般均会表现为补的效应。而灸法的泻法,是需要医生做一些特殊的动作才能出现的,比如“吹其火”就是。若是在灸疗的过程中,不“吹其火”,就和补法一样,其缓和而持久的热效应不会发生改变。而“吹其火”就是为了改变补法效应。因为吹气的时候,口气的温度远远低于艾火的温度,故能使其缓和的温热刺激突然中断,其热效应突然从热变成凉,经络和腧穴就会从一种状态改变成另一种状态,补效应的基础失去后,就不能表现为补,而经络和腧穴的双向性,立即从补的状态下转成泻的状态,从而达到泻邪的目的。在瘢痕灸时,当患者感到十分疼痛的时候,突然用口吹气,将艾炷吹掉即可。若是在非瘢痕灸的时候,可以先将燃烧着的艾炷拿掉,然后在施灸的部位吹气,或用比较凉的手抚摸施灸部位,使热度较高的部位突然转凉即可。因为灸法是以温热为刺激源的,所以灸法的补泻只能是从温热源上进行改变以达到补泻目的。

  (9)传其艾:传为传易,就是迅速改变。指将点燃的艾,迅速拿掉。

  (10)须其火灭也:需要艾火灭掉。因为艾火突然灭掉,艾火的温度则突然消失,就使局部出现明显温差,也就达到了艾火泻法的效果。让艾火突然从穴位处消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医生立即用手拿掉燃烧着的艾火。 灵枢解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