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
(1)移:推移。这里作对疾病的推动解,即祛邪、治疗的意思。
(2)支:《针灸甲乙经》作“反”字。今从之。
(3)大者泻:指病小(轻)针大,气泻太甚,容易使正气受伤,所以不宜。所谓针大,除了针粗之外,也指用针数量过多、刺激量太强诸多内容。
(4)小者不移:指病大(重)针小,邪气不能泻除,正气不能调动。所谓针小,除了指针具细小之外,也指刺激量太弱、进针深度不够等诸多内容。
(5)无常处:没有固定部位。
(6)肤白勿取:皮肤苍白为血气不足,也无实火表现,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今阳气不足故不宜取镵针治疗。
(7)水肿不能通关节:指因水肿病而使关节之气不能通达。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故用大针泻关节之水,水通则气机通达。
(8)固居:稽留而不去。
(9)取以四时:根据四时季节的不同而决定针刺方法。
(10)凡刺有九,以应九变:运用九针的不同长处,治疗九种不同特点的病变。即本篇所说的镵针治疗“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员针治疗“病在分肉间”,锋针治疗“经络痼痹者”、“病在五脏固居者”,
针治疗“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铍针治疗“病为大脓者”,员利针治疗“病痹气暴发者”,毫针治疗“病痹气痛而不去者”,长针治疗“病在中者”,大针治疗“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
(11)经荥输藏腧:经,经脉;荥输,泛指五输穴;藏腧指背部的脏腑腧穴,即背俞穴。
(12)府腧:指与腑相属而循行在下的经脉上的穴位。即指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在下的腧穴,主要指下合穴。
(13)大经:指病变所在的本经,即主要经脉,如十二正经。
(14)结络经分:结络,结聚充盈的络脉;经分,本经的分支。本句指经脉分支处的充盈络脉。
(15)浮痹:指病位表浅的病症,以气血流通受阻、邪滞不去、皮肤麻木不仁、痛痒等表现为主。
(16)焠刺:即今所谓火针。
(17)节:节制,规范。即官方颁布的刺法。
(18)以手直心若背:直,当也,即对着的意思;若,或者。本句指医生持针之手对着病人的前心或后心。即在心脏部位的胸前和背后各扎一针。古代所说的心,比较多的时候是指心下,即当今所说胃的所在部位。只有在说“真心痛”的“真心”时,才是针对当今所说心脏而言。
(19)直痛所:一直到达疼痛部位。
(20)傍针:傍着心脏针刺,也就是斜刺。
(21)直内:正着刺入,即直刺。
(22)无拔针:不出针,即留针。
(23)左手:医生的非持针手,即押手。
(24)随病所按之:根据疼痛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推按位置,以寻找疼痛的准确部位。
(25)乃出针复刺之:找到疼痛位置后,即将上次扎的针取出,在新的位置上再扎针。这样随着疼痛的游走情况不断改变扎针位置。
(26)直刺傍之:在筋旁用直刺法。
(27)举之前后:在筋旁提插。张志聪:“不刺筋而刺其傍,必数举其针,或前或后,以恢其气,则筋痹可舒也。”
(28)恢:《黄帝内经太素缺卷复刻》:“恢,宽也。”即恢复、松弛的意思。
(29)齐刺:因用三根针进行刺治,三针齐下,故又称三刺。
(30)直入一,傍入二:在主要部位扎一针,附近再扎两针。
(31)寒气小深:寒邪所在部位窄而位置较深。如肩关节疼痛,在肩髃穴上进行齐刺,正穴位上扎一针,穴位两旁各约5~8分处再扎一针,共计三针。进针深度较深,三针深度基本一样。现又称之为肩三针疗法。
(32)正内一,傍内四:病变正中刺入一针,附近再刺入四针。一般刺成梅花状,即中心的前后左右各约5分~1寸处刺一针,有如四神聪穴的扎法。
(33)浮之:浅刺。
(34)寒气之博大者:寒邪所在部位宽而位置较浅。
(35)引皮:把皮肤提起来。
(36)稀发针而深之:针刺部位少,用针少,针刺入深。
(37)短刺:短,有直接接触的意思,不是指针体短小。短刺,指直接接触骨骼,针尖在骨膜上轻轻敲击,或在骨边轻轻摩擦。如针刺阳陵泉穴,进针直达腓骨前缘,在腓骨上轻轻敲击数下,然后稍稍提针,再沿着腓骨边缘向下进针,在腓骨旁轻轻擦过。
(38)稍摇:稍稍摇动针体,包括轻轻上下敲击骨头和上下摩擦骨膜。
(39)傍入而浮之:挨着病变进针,针刺较浅。即在病变部位上进针,浅刺。
(40)左右率刺:左右两侧的阴经均刺。
(41)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中,刺中,这里引申为治疗;寒厥,证名,这里指四肢厥冷为其主症的病症;足踝后少阴,足踝尖后少阴经脉,这里指太溪穴。本句指针刺治疗寒厥,应该针刺太溪穴。是对阴刺治疗的一个举例。
(42)直刺傍刺各一:张景岳:“一正一傍也。正者刺其经,傍者刺其络,故可以治久居之留痹。”即在穴位上扎一针,针旁约5~8分处再扎一针,第二针选经旁的络脉所在处,若无络脉通过,则可视皮肤上有黑斑或变色点进行针刺。
(43)数发针:多次快速用针刺入和拔出。
(44)致其空脉气:引导穴位中的脉气来聚,即得气。
(45)脉浅者勿刺:浮现在皮肤的血管不要直接刺上,以免出血。
(46)按绝其脉:绝,分开、隔断。按住或推开血管,让出扎针位置(在按手旁扎针)。
(47)先浅刺绝皮:绝,度过,跨越。使用浅刺法,针尖刚刚穿过皮肤。
(48)以出阳邪:以祛除位置表浅之邪。多在外邪入侵之时使用。
(49)再刺则阴邪出者:阴邪,位置相对较深之邪,即邪偏里的时候,或邪刚刚由表入里之时。本句说继续针刺祛除在里之邪。
(50)以逐邪气而来血气:来血气,血气到来。本句说浅刺可以祛除邪气,而使正气到来。
(51)以下谷气:张景岳:“下,见也。”谷气,五谷之气,指饮食消化后所获得的水谷精微物质。本句说针刺较深,能引导谷气到来,使正气充足。
(52)年之所加:指五运六气,客主加临对每年气候的影响。
(53)气之盛衰:指五运六气太过不及的变化。
(54)虚实之所起:引起疾病虚实变化的原因。
(55)以应五藏:以与五脏气机变化相适应。
(56)左右前后针之:指在病变部位的左右前后扎针。如治疗带状疱疹,可以在疱疹周围每隔5分左右扎一针,针数不限,围住病变部位即可。某些皮肤病,甚至可以直接在病变部位上扎针,有时使用梅花针敲击出血均可。
(57)关刺:本文又称为渊刺、岂刺。《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二》:“刺关身之左右,尽至筋上,以去筋痹,故曰关刺,或曰开刺也。”“关”和“开”相对,而言同一物,可见有“开关”之意。而“渊”指人或物集聚之处,形容多;“岂”,(Kai,音凯)古有“岂乐”,表示欢乐跳跃;“岂弟”,表示平易近人之说。综合以上解说的内容,关刺应该是指多次刺,就是在筋的两侧多次针刺的意思。
(58)直刺左右,尽筋上:全部刺在筋的左右两侧。针刺的时候一般不直接扎肌腱上,以免肌腱受伤。
(59)合谷刺:合谷,大块肌肉交会处,不是指合谷穴。说明此种刺法多在肌肉较多的部位进行。李鼎教授认为“筋”、“筋肉”,是指骨骼肌,即横纹肌、随意肌,也就是现在统称的肌肉。那么“尽筋”应该是肌肉的尽头,就是肌腱。但是上注所说的“尽筋上”的“尽”,应该是“全部”的意思。就是全部要刺在肌腱的两侧。
(60)鸡足:像鸡的足趾一样。指扇面状进针,首先在穴位上进针,然后将针提至皮部,改变针尖方向刺入,反复多次,向不同方向刺入,如鸡足之散开状。如针肩髃穴,首先在肩髃穴上直刺进针,然后提针至皮部,转针尖向肩关节的前方(胸侧)刺入,再提针至皮部,转针向肩关节后方(背侧)刺入,使用手法后留针。
(61)输刺:本篇三次提到“输刺”,第一次是在“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时说:“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第二次是在“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时说:“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第三次是在“凡刺有五,以应五藏”时说:“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第一个“输刺”,是针对九种病变而言,所以应该是指气血输送流通,也就是这种刺法能使气血运行正常。李鼎教授认为是指脏腑有病,选取有关经脉的五输穴或脏腑的背俞穴。第二个“输刺”是针对十二经的刺法,所以应该是专用名词,这种刺法刺得比较深,具有比较强的泻热作用,只要是热盛的时候均可以使用。第三个“输刺”,是专指骨骼有病的刺法,应深刺至骨后,在骨膜上轻轻敲击数下,一是直达病所;二是通过骨、骨膜上的经络传导信息。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