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
(1)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小针,泛指针灸针;细物,细小的物件,不被人重视的物件。
(2)过针之意矣:超过了针灸针的本来意图,夸大了针灸针的作用。
(3)夫大于针者,唯五兵者焉:比针灸针大的器物,只有五种兵器。五兵:①《周礼·夏官司马》:“掌五兵五盾”,其注为“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步兵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②《谷梁传》注五兵为“矛、戟、钺、楯、弓矢”。③《汉书》中注五兵为“矛、戟、弓、剑、戈”。
(4)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五兵是战争使用,具杀戮功能,故是杀人致死的工具,不是救人性命的工具。
(5)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镇,《集韵》:“宝器也”。说明人是天地之间最为宝贵的东西。
(6)其不可不参乎:将五兵与针灸针以人为参数进行对比,说明针灸针的重要性大于兵器。兵之于针,不应该不以人为参照。
(7)夫治民者,亦唯针焉:治,治疗、调理。对人生命进行调理的,唯有针灸针而已。
(8)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针与五兵相比,能说它小吗?
(9)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灵枢·痈疽》对痈疽的形成解释为:“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参照二者,可以认为本篇的阴气指正气,即营卫之气不足;阳气指外来之邪气,即寒邪有余。说明由于寒邪入侵,营卫之气不足以抗邪,营气运行受阻,卫气与之交争,蕴结不去,故产生痈疽。
(10)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灵枢·痈疽》对化脓的解释为:“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二者对比,可以知道,阴阳不通,是说正邪交争,胜负不分;所谓两热,是指卫气抗邪所生之热及寒邪转化为热。
(11)圣人不能使化者:此时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立即消除、化解它(痈疽)。
(12)为之邪不可留也:虽然说邪气不能让它存留在体内,但现在要消除它,不是一日之功。
(13)白刃陈于中野者:中野,野外宽阔之地,古代两军交战的战场。刀光剑影呈现在两军阵前。
(14)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能够使百姓做到令行禁止,士兵没有必要进行白刃格杀,不要遭受这些灾难,不是施教一日就能收到效果的。
(15)须臾之得也:短暂时间能够得到的。
(16)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至,很快地,简单地;使,治疗成功。本句说要很快地使痈疽之病,脓血聚集之处,得到痊愈,不也是离经叛道之说吗。
(17)积微之所生也:(痈疽)是逐渐积累变化而生成的。
(18)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圣人在痈疽尚未成形的时候就开始治疗,而愚人在等待痈疽已经形成、化脓之后才开始进行治疗。
(19)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遇不上已成形的痈疽,见不到已经化脓的状况。因为前面已经说到“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所以黄帝问岐伯,怎样才能使痈疽在未成形之前就予以控制呢。
(20)明为良方:将好的处方展示出来。
(21)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使有能力治疗痈疽的医生能够接踵而来,并传延下去,永世不止。
(22)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针灸甲乙经·卷十一》中此句为“其已成有脓血,可以小针治乎?”意思较为明确,可从。
(23)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针灸甲乙经·卷十一》说:“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三》:“以小针疗痈之小,难瘥,故曰其功小也。以大针疗脓成大,伤以处多,故得出脓。害,伤也。”综合二者可以看出,本句是说用小针(如毫针)治疗已成形和已化脓的痈疽,针孔太小,不容易使脓血外出,所以效果不好;而使用大针(如锋针、铍针),则能使表皮划开较大,脓血容易外出,所以效果好。
(24)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多害,从上文引申来看,应该是指将皮肤划开较大、较多的意思。因为上文说将皮肤划开较大,可以治疗痈疽已成形、化脓的病情。所以黄帝继续问,那么多多地划开皮肤是否能将所有成形的痈疽病完全治愈呢。
(25)白眼青黑,眼小:白眼指白眼珠处,为肺所主,颜色变为青黑色,说明肝旺肾虚,肺气衰弱;眼小,指瞳孔黑睛变小,说明肾气虚衰。本句应断句为“白眼青,黑眼小”。
(26)肩项中不便:肩项处为阳经循行之处,所以张志聪说:“太阳为诸阳主气,肩项中不便,阳气伤也。”《灵枢·寒热病》说:“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肩项部尤其是对口疮,往往危害生命。
(27)声嘶色脱:声音嘶哑,为肺气衰竭;色脱为脾气衰竭。肺气衰,卫气不足以抗邪;脾气衰,营气不足以抗邪。说明正气虚衰,所以为逆症。
(28)诸病皆有逆顺:诸病,虽然可以指所有的疾病,但这里主要是指与痈疽类似的外科、皮肤科等疾病。这些疾病多与卫气抗邪能力变化有关。
(29)泄:指泄泻。
(30)其脉小劲:张景岳:“其脉小而劲者,邪气仍在,邪正不能相当。”因为此时症状为咳嗽、小便出血,形体消瘦明显,一派阴阳俱虚的表现,脉象反而有劲,说明正气抗邪已处于勉为其难的状态,或者已处于回光返照状态,所以属于逆症。
(31)脉小以疾:张景岳:“其脉细小急数,正(是)邪盛正衰之候。”因为此时症状为咳嗽,形体消瘦变形,身热,本已气虚,反而发热,必是虚热,虚热可见脉数,但应为虚数,不为急数,若脉急,说明邪气旺盛,而正气并不能抗邪,所以属于逆症。
(32)四末清:是指末端清冷。说明阳气虚衰,不能外达。
(33)时绝:时时断绝。就是脉跳经常停搏。
(34)脉搏:指出现真脏脉,脉搏搏动刺手,说明胃气衰竭。
(35)呕血,胸满引背:呕血的同时,有胸满牵引背部的感觉。这种引背,应该与呕血有关,是一种空虚感和刺痛感。
(36)夫子之言针甚骏:骏,高大。您说针灸针的作用十分强大。
(37)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针灸使用不当能够使正常人受到损害,即使使用得再好也不能将死人救活。
(38)余闻之则为不仁:因为岐伯认为针灸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所以黄帝说,我听您这么说,还是于心不忍,我希望医生最好能不杀生人,能起死回生。因此说“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为不仁。
(39)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所以,我想知道针灸针“能杀生人”和“不能起死者”的道理,让那些错误做法得到终止,以免影响病人的生命。
(40)虽勿诊,犹可知矣:虽然还没有进行仔细诊断,就已经能够知道这些变化(刀剑杀人,喝酒醉人)必然会产生一样。
(41)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马莳:“海之行云气者,本乎地气上为云,而后云气行于天下矣。”说明水谷精微从脾胃而来,然后运行到全身。
(42)迎而夺之而已矣:迎而夺之,为针灸中使用泻法,但这里说的是迎经脉运行到来之气而泻,是在邪气没有入侵,正气正常运行之时而用的,所以能伤害人体正气。
(43)上下有数乎:上下,指手足经脉;有数,指有一定的刺禁要求。
(44)迎之五里,中道而止:在手五里穴针刺的时候,只要刺中穴位即应停止进针(不要进针太深)。因为手五里穴下有动脉通过,刺破动脉将会引发重大事故,所以有此一说。
(45)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张志聪:“至者迎其气之至也。往者,追其气之行也,故五至而迎其五藏之气至即已,若五往而追之,则五藏之气,尽泄于外矣。”这是从气之来去而说的,迎气而来为补,随气而去为泻,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是手五里穴不宜反复针刺,反复针刺(无论是迎,还是随)容易出现医疗事故,针刺时必须十分小心,尽量少使用提插手法,《灵枢·本输》说:“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针灸甲乙经》将手五里定为禁针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里,最好将五至解释为脉跳五下,就应该出针了;若是连续使用五次针刺手五里穴,容易伤害脏腑之气。
(46)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连续五次使用与手五里穴类似的穴位,每次又使用五往的方法,加起来就是二十五次针刺,就会将腧穴之气损害殆尽。
(47)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天气,指人体的本原之气。以上的那种刺法,会极端损害人体的本原之气。
(48)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不是针刺本身会伤害人的生命而使其寿命减少。说明是医生没有掌握医疗常识,不是针灸针本身的问题。
(49)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窥,窃视;家中,病人回到自己家中。张景岳:“门,即《生气通天》等论所谓气门之门也。窥门而刺,言犹浅也,浅者害迟,故死于家中。”说明针刺手五里穴时,若针刺较浅,针孔较小,那么虽然有动脉出血,还不至于马上出现生命危险,病人回到家中后才会死亡,针误与死亡之间有一段较长时间。
(50)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堂上,医生诊疗室。张景岳:“入门而刺,言其深也,深则害速,故死于堂上。”说明针刺较深、针孔较大则动脉出血较剧,当时的条件下在诊室内就可能出现死亡。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