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
一、关于耐痛
耐痛是指人体对针石、火焫造成的疼痛所具有的敏感度,其中应包括体质因素和心理因素。本篇主要说到了体质因素,如“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在《灵枢·论勇》中还说到了心理因素,“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认为勇士和怯士都有耐痛和不耐痛的可能,不能单凭勇或怯、体质强或弱而断定其能否耐痛、不耐痛。古代由于技术的原因,针比较粗,石比较糙,所致人体的疼痛比较明显;火焫时温度的控制比较困难,所造成的疼痛也比较明显,所以有耐痛和不耐痛之辨。当今由于针灸针制造比较规范,如松针样,破损性刺激量较小,因此造成的疼痛没有古代那么明显,疼痛的产生主要与施针者的水平有关。现代所要求的主要是施针者的技术水平,而不是对病人的体质、心理了解。话虽如此,但怕痛而致恐针的现象也是有的,因此本篇所说也应该引起重视。
注意病人的耐痛能力,除了便于开展针灸治疗之外,更主要的是提高治疗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针灸医生需要重视三项基本功,这三项基本功指得神、得道、得气。简称为“三得”。主要指在针灸临床时应该掌握和使用的大法则。这“三得”掌握得好坏与否,直接与减轻病人痛苦和提高疗效有关。这也是有功底的针灸医生与无功底的针灸医生的主要区别。“三得”既需要在理论上弄清,又要在实践中得到正确的实施,这种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需要较长的临床实践才能达到。
二、关于耐毒
耐毒是指人体对中药“毒性”的敏感度,与西医所说的药物毒性承受能力不完全相同。因为中医比较多的时候是通过调动人体内因(正气)抗邪的,只要是能调动人体内因的最大药物量,就是最佳药量。这种“最佳”的出现,和人体对药物的敏感度密切相关。本篇说的“胜毒”和“耐毒”不是一回事,“胜”不仅是指“耐受”,而且主要指“接受”、“感受”,如:“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说明胃气强,肾气足,脾气旺,能更加感受到药物毒性的刺激,对药物毒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更强。反之,脾胃气虚则对药物的感受能力较差。药物分量过小,感受不到;药物毒性过大,也同样感受不到。所以治疗更加困难,称之为不胜毒。西医的药物治疗,比较多的是讲毒性的最大承受能力,尤其是小儿,需要通过计算体重来确定用量的多少,其有效量多是刚好在中毒量以下,既不引起中毒,又能发挥药物的最大效应,因此,药量的大小不可有太多的变化,否则效果不好。西医只要诊断明确,无论主任还是住院大夫其用药内容及用药量大都是一样的,我将这种给药方法称之为“极限疗法”。中医的治疗也有这种“极限疗法”,如急性病使用大剂量银翘散。除此之外,中医还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疗法。像江浙医生那样,一根细辛可以治病,几根大豆黄卷也可以治病。这时的药物不是直接治疗疾病,而是给人以信息,通过信息的传递,调动身体本身的能力,达到治病的作用。针灸的治疗就更强调信息的作用。这时有经验的大夫和缺乏经验的大夫之间的差别就很大,针灸医生用针的力度、捻转次数、捻转频率都决定了治疗的好坏,而中医大夫的用药内容和用药量哪怕有一些细小的不同,都会引起疗效的巨大差别。这种信息的传递,就和人体的信息敏感度有关。药物的所谓“毒性”,不是以化学成分而是以信息为主体进入人体,与人体的信息敏感度相关。敏感度强的需要的刺激量较小,药物的用量相对也较小;敏感度弱的刺激量相对较大,药物的用量相对也较大。这种差别,可以称之为人体对信息的放大能力,每个人由于疾病、体质、情绪等不同,对信息的放大性是不一样的,好的、有经验的医生与差的、经验不足的医生之间的差别,容易在此处体现出来。这些差别的出现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就好像西方人一般使用天平称量物品的重量,被秤的物品有多重,砝码就需要多重,一对一的重量才能使天平平衡。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而中国人使用秤来称物品,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我将其称之为“杠杆疗法”。这种疗法就需要医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中医很强调“过则为害”,要“恰到好处”,这就给中医医生的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关于“得神”
1.什么叫得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说明神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有如下特点:①有预感性(目明心开而志先);②有独到性(俱视独见);③有感染性(昭然独明,像蜡烛一样照亮四周)。神的物质基础是精(志先)。
《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说明人的正气表达于体表就是神气。所以习惯称为精、气、神。但其在后天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临床上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等,又十分重视“胃、气、神”。可见精气与胃气都是神的基础,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称胃、气、神。但胃气的缺乏和丧失仅仅是疾病危急的表现,而精、气、神的丧失则是死亡的表现。胃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血的变化上,故临床所说神,常以气血作为衡量的标准。故《灵枢·小针解》说:“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
2.为什么要得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是对神的总看法,结合到针灸来说,就是要使针具有神,使针上具有生命信息,使死针变成活针。现代针灸针,是不锈钢制作的,是无生命的物质,但要通过医生的各种处理变成具有能传递生命信息的针,以主动促使患者正气振奋,解除疾患的影响,使看来是死的针具,变成具有生命信息的活针具。
临床上常常能见到同样一类病人,用同样一组穴位,但取得的效果却不一样,除了病人之间的差异之外,主要是医生的技能的差异。这种技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针具的“得神”与不“得神”上,所以《灵枢·官能》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从病人的角度上说,就是要使其神集中到针灸的治疗上,这样才能使病人体内的正气,随着治疗的进展而发挥作用,从而使带神之针完成治疗作用。所以《素问·针解》说“必正其神”,“制其神”,就是说医生要想办法控制病人的神气以利于治疗。
3.如何得神
(1)要使针上有神,首先医生要得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就是医生精神要高度集中,全部思想集中在病人的治疗上。《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聚神)
(2)用医生的神来制病人的神。主要方法有二:①给予病人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使病人思想得以集中。如《灵枢·终始》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会神,令志在针。”②用医生的目光控制病人的眼神。《素问·针解》说:“欲瞻病人目”,即可制其神。这就是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里想什么能从眼睛里表现出来,反过来,病人的眼睛能集中在治疗上,集中在医生的操作、表现、形态上,心神就不会散。《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敛神)
(3)抓住时机进针和使用各种手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素问·离合真邪论》说:“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此之谓也。”说明要看准进针的时机,就能使集中了的神气,向针灸处(穴位)靠近,神气不分散,从而易于得气。进针的时机是什么呢?除上述的情绪安定之外,还有补法呼吸进针,泻法吸气进针等。《金针梅花诗钞》将进针分成十个步骤,即端静、调息、神朝、温针、信左、正指、旋捻、斜正、分部、中的。这十个步骤,讲了针刺得神的全过程。但仅从进针来说,主要指前八个步骤。(调神)
(4)保护神气,使神气集中在整个治疗过程。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就是说要像对很尊重的人一样对待病人,小心翼翼,仔细观察。从现在来说就是要注意语言诱导,进行心理治疗。所以扎完针以后,还得注意护神的方法,否则就会影响神气的集中,从而降低疗效。《素问·针解》说:“经气之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就是这个原因。
得神是针刺的一个关键,看来有点玄,但验之于临床,确真有其事。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四、关于“得道”
1.什么叫得道
所谓“道”,就是针灸治疗的规律和方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掌握针灸之道,才能在恰当的时间,针对恰当的对象,实施最恰当的针灸治疗,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得道”是在得神的指导下具体用针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按照疾病规律,使用最恰当的针灸方法。《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这种方法使用的正确与否,反过来又影响到神的存留聚散。这就要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而变化。因此道虽一,变化则无穷。如《灵枢·行针》说:“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而病益剧。”可见,即使针刺手法非常熟练,若不知针道,则不能和神气配合,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还会加重病情。《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所以应该“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2.如何得道
(1)不同病情,病人体质不同就需要使用不同针具。如《灵枢·官能》说:“知官九针,刺道毕矣。”针有粗细,一般病重者,体强者,久扎针者可用粗针,反之则多用细针。针有形状不同(九针),就是为不同的病人而设,如放血用锋针,切脓用铍针等。(针具)
(2)组织最有效的处方。如《灵枢·禁服》说:“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这里有两层意思:①指针刺前选用最恰当的处方;②在针刺过程中适当变换处方,以求得最好疗效,然后守方治疗。现代临床发现,针灸处方的使用,一般不超过7天。所以扎针时恰当选用穴位,组成最佳处方连续用针7~10天算一疗程,然后换方。否则两疗程之间就得停歇一段时间,一般为3天左右,目的是免除耐针性。所以选穴组方十分重要,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耐针性,降低疗效。(选方)
(3)以病人直觉决定针灸手法的刺激量。《灵枢·小针解》说:“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者怳然若有失也。”就是说补法时以病人感到有所充实满胀为当,比如胀感以胀满为当,酸感以酸紧为当,痛感以不产生厌恶排斥感为当,麻感以麻滞感为当。而用泻法时,以病人感到有所失落的感觉为当,比如胀感以空虚为当,酸感以酸软为当,痛感以惕惕然为当,麻感以麻木为当。当然这些感觉很难描述和体会,但总的来说要因人因病而异,以达恰到好处的良性刺激。这才是最佳刺激量,刺激过度或不足,均会降低疗效。(刺激量)
(4)针刺达到恰当的深度。如《灵枢·终始》说:“故一刺则阳气去,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说明阳邪为病,应该刺得比较浅,阴邪为病,应该稍深,正气不足,需调动正气,则应刺得更深。所以针刺深度的掌握也要因人因病而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调整气机的目的。(深度)
得道是得神的具体实施,得神要表现在得道上,好像人一样,得道是躯体,人有各种各样的躯体,高矮美丑强弱等。得神是灵魂,是人的内在的实体,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躯体的变化又可以体会得出来。针刺上要得道更要得神,否则就是空道,也就是花架子,不可取。
五、关于“得气”
具体内容可以参见《灵枢·血络论》中的【新解】。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