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
(1)其气:指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的气,包括营气、卫气、宗气等。张志聪:“其气者,谓水谷所生之营卫,内荣于五藏,以养精神魂魄,外络于肢节,以濡筋骨关节。”
(2)浮气:浮动之气,因为卫气剽悍,主动,浮游不定,故将卫气称之为浮气。
(3)精气:指含有水谷精微物质之气。由于营气安静,在经脉中循行,可以供给全身营养,故称营气为精气。
(4)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指卫气主动,营气主静,故卫气属阳,营气属阴,营卫之气阴阳相随,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一内一外,互相相应,循经或沿经循行,每日五十营,不断进行,故说好像在环状的体系内循行一样。卫气虽然在脉外循行,但受到营气的约束(需要互相相应),故其循行仍然与经脉路线有关。如卫气既可以循经循行,也可以逆经循行,但都与营气相应,不能脱离,否则就会出现阴阳不协调,甚至阴阳离决的现象。
(5)亭亭淳淳:丹波元简:“前西域传、注,水止曰亭。庄子则阳篇疏,淳淳,流动貌。”可见亭亭指水流停止,淳淳,指水流流动。以此形容营气与卫气之间的关系,有时候营卫在一起流动,有时候营气与卫气分开流动,出现时合时分的状态。犹如水流时停时动的状态一样。
(6)标本虚实所离之处:所谓标,这里指循行的非主要路径;本指循行的主要路径;所离,指营卫原是相合在一起,也会有分开的地方,不是永远在一起循行。本句说需要弄清楚营卫之气的主要循行路线和一般路线,以及合并和分开循行的路线。
(7)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结,正邪斗争,交结在一起;契,契合,相合;绍,继承。本句说能够了解邪正斗争的部位(以扶正祛邪),使营卫之气互相配合正常运行。
(8)能知虚石之坚软者:虚为虚软,石为坚硬。张志聪:“脉内之血气,与脉外之气血,相合相继而行,则知出于气街之门户矣。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井荥而溜于脉中。出于气街,则经脉虚软,而皮肤石坚;溜于脉中,则经脉石坚,而皮肤虚软。故能知虚实,则知补泻之所在矣。”说明营卫气血有循行于脉中者,也有循行于脉外者。脉中的营卫气血,循行到气街后,以卫气为代表的气血,由此走出脉外,而沿着五输穴流程循行至合穴后再一次进入脉中。卫气出于气街后,在脉外循行,故出现经脉虚软而皮肤石坚的表现;卫气从合穴回到脉中后,则表现为经脉石坚而皮肤虚软。不同部位的虚软或坚硬,说明以卫气为代表的气血到达某处,该处则表现为石坚,否则则表现为虚软。可见所谓石坚或虚软,是说明卫气的抗邪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卫气到达,抗邪能力增强,称之为石坚,否则为虚软。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需要了解人体抗邪能力,卫气到达之地,这样就有利于针灸补泻的进行,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9)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本,指气血流动的来龙去脉。能够了解气血循行流动的来龙去脉,则对所有疾病的治疗都不会产生迷惑。
(10)在跟以上五寸中:指附阳穴。马莳说:“附阳本在外踝上三寸,今曰跟上五寸,则踝下至跟有两寸,而踝上有三寸,则当是附阳穴也。”
(11)标在两络命门:两络,是从根结、标本两个方面来说的。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足太阳又本在附阳,标在命门。结为一络,标又为一络,所以是两络。
(12)在窍阴之间:所谓之间,是指窍阴穴之后。因为足少阳根于窍阴,一般来说是先根后本,所以本应该在窍阴穴之后。
(13)标在窗笼之前:窗笼指听宫穴。之前指气血到达听宫穴之前,应该是指听会穴。听会穴在听宫穴之下方。
(14)在内踝下上三寸中:内踝下上三寸,应为复溜穴。因为内踝下至踝尖为一寸,而复溜穴在内踝上二寸,故至内踝下为三寸。
(15)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背腧即指背俞穴,应为肾俞;舌下两脉指金津、玉液穴。
(16)在行间上五寸所:应指中封穴。
(17)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指上腭近咽喉的部位。
(18)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指三阴交穴。中封穴在踝关节处,上一寸即内踝尖,再上三寸即三阴交穴处。
(19)标在背腧与舌本也:背腧,指脾俞;舌本,指舌体之下,唾液分泌之处。
(20)在外踝之后:这里的外踝指尺骨小头,之后,指养老穴。
(21)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指攒竹穴。
(22)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指中渚穴。
(23)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指丝竹空穴。张景岳将“上角下外眦”分解成“上角”、“下外眦”,因而“标”成了两个穴位,即角孙和丝竹空两穴。这种解释本无不可,但是角孙穴和丝竹空穴之间,手少阳经上还有耳门、和髎两穴,这两穴该如何对待?两头的穴位都是“标”,而中间两穴却什么也不是,似乎说不通,所以还是解释为“上角之下的外眦”为好,因此应为丝竹空穴。这时“上角”应该是指头部的“鬓角处”。
(24)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本句应为在肘骨之中向上到达别阳穴处。应指臂臑穴。此穴《针灸甲乙经》认为是“手阳明、络之会”,故称别阳。
(25)标在颜下合钳上也:颜,颜面;合钳,即关节交合处,根据历来的解释为下颌关节处,或上下牙齿咬合处,穴位定为头维或大迎。应以大迎为是,《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在解释“玉梁骨,即耳门骨。其处上即曲颊,下即颊车,两骨之合钳也。”“两钓骨,名曲颊,即上颊之合钳,曲如环形,以纳下牙车骨尾之钩者也。”其中提到的曲颊一般是指下颌骨,因其呈弯曲状,又在面颊部,故有此名。又因为手阳明经循面颊,在大迎穴处穿过下颌骨,因此定位大迎穴为好。
(26)在寸口之中:即寸口脉处,应为太渊穴。
(27)标在腋内动也:指天府穴。《灵枢·寒热》:“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28)在锐骨之端:指尺骨小头处,应为神门穴。
(29)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应为内关穴。
(30)标在腋下下三寸也:应指天池穴。
(31)故石者绝而止之:石者,即坚硬处,亦即卫气充实处。本句说卫气充实的部位,可以充分调动卫气,使抗病能力增强,疾病停止发展。
(32)虚者引而起之:引,既指手法导引,又指灸法引导。如《灵枢·九针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就是将“熨引”放在一起来说的,以此补气、引气而治疗虚证。
(33)故其在头者,止之于脑:止,到达;止之于脑,到达脑部。本句说头部的气街最高到达脑部。可见头之气街主要在颈项。
(34)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张景岳:“冲脉并少阴之经行于腹与脐之左右动脉,即肓俞、天枢等。”
(35)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一定要先在穴位处按压时间较长,能感到按手有反应后,以确定穴位所在。这种反应多为患者穴位内有酸胀感,个别穴位有跳动感。
(36)新积:新有的积滞。不仅包括食物积滞,如痞满、腹胀等,而且也包括气血积滞,出现血瘀等。
(37)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张景岳:“又若以新感之积,知痛而可移者,乃血气所及,无固结之形也,故治之易已;若其不痛,及坚硬如石不动者,其积结已深此非毫针能治矣。”张氏从本篇所说“虚石”的概念出发,对积滞进行辨证分类,并以可用毫针和不可用毫针来掌握治疗手段,可以参考。一般来说,积滞针灸效果较好,若能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更好。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