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
(1)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在十二条正经中,唯独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的经脉循行处,有经脉跳动的部位。
(2)是明胃脉:《针灸甲乙经》为:“足阳明胃脉也”。应以《针灸甲乙经》为是。
(3)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形也,以息往来:肺气运行从手太阴经开始,其表现形式是和呼吸频率一致。
(4)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上,脉气来时的表现为上;下,脉气离开时的表现为下;息,生息,表示脉气的动力强;伏,蛰伏,表示脉气的动力弱。说明脉气来时表现很强劲,所以以十为代表,脉气离去的时候表现较弱,所以以八为代表。以十和八的具体数字来表示脉气的强弱比。此句《针灸甲乙经》为“上出焉息,下出焉伏”,似乎更加简洁明了。
(5)何道从还?不知其极:(从手太阴开始循行),从哪条道路返回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是怎样的。
(6)上于鱼以反衰:上,指手太阴经循行往上,因为鱼际肌肉比较突起,所以从手臂进入手鱼际时,脉气是向上走的;鱼,手鱼际。说明手太阴经循行到鱼际部位的时候,脉气开始减弱。
(7)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逆上,继续向前,因为逐渐进入手指尖,所以阻力越来越大,因此称“逆上”。进入鱼际后,手太阴经的脉气继续减弱,逐渐布散开来,向手指尖循行,所以运行力度表现为逐渐微小。
(8)悍气:指卫气。
(9)出
:
(Kan,音砍),面颊。从面颊处出来,即从内向外运行。
(10)下客主人,循牙车:向下与客主人穴相会,再向下至下颌骨处。
(11)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这是胃气中卫气的另外一条运行道路。
(12)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张景岳:“此云阴阳上下者,统上文手太阴而言也。盖胃气上注于肺,本出一源。虽胃为阳明脉,上出于人迎;肺为太阴脉,下出于寸口,而其气本相贯,故彼此之动,其应若一也。”说明阴阳上下是指肺在上,属阴;胃在下,属阳,二者脉跳动是一个节奏。
(13)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阳病时,正气抗邪较强,阳气盛于外,人迎脉当大,若反小故为逆。
(14)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阴病时,正衰邪已入里,正气衰于内,寸口脉当小,若反大故为逆。
(15)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引绳,牵引绳子;相倾,跟着动摇。正常时,阴阳脉跳动应当动静协调一致。若像绳子互相牵动时的表现一样,这头跳动后才有另一头的跳动,总是慢半拍,说明阴阳不能协调,疾病即将发生。
(16)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考足少阴肾经,其大络应指大钟穴,在足部,因此此处说“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应有错简。冲脉起于胞中,可以称之为“肾下”,即肾脏之下,然后分上下支,各自循行,并与足少阴肾经并列而行,其下行支与足少阴大络相会。这里是说足少阴肾经有动脉跳动,与冲脉循行的影响有关。
(17)邪:即斜行。
(18)并少阴之经:指冲脉在此处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
(19)出属、跗上:出属,指冲脉与足少阴经分开循行;跗上,在足背继续向前循行至足大趾。
(20)入大指之间:进入足大趾之间。
(21)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脉阴阳,指阳经经脉和阴经经脉;相输之会,阳经经气输送到阴经经脉之中,阴阳经交会。本句说阴阳经脉运行,气血输送交会。
(22)行相失也,气何由还:阴阳经脉的气血输送关系,(因受寒邪的侵扰)即将失去,气血该如何返回到新的起点?
(23)故络绝则经通:络绝,到达络脉的终点。阳经经脉之气最终输送到阳络,通过阳络之后,进入阴经,这时阴经经脉开始通畅,以使气血运行连续不断进行。
(24)四末解则气从合:解,解开,布散。四末,四肢末端,这里是络脉所在之处,气血于此布散开来,进行气血新旧交换,然后逐渐集中起来进入下一条经脉之中,从新合在一起,在经脉中运行。
(25)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纪,纪年、纪月、纪日。这就是阴阳经脉交会,形成如环状运行,没有起止点,不知道运行到什么年月。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