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终身做谐剧的“吹鼓手”——纪念谐剧诞生六十五周年
愿终身做谐剧的“吹鼓手”
——纪念谐剧诞生六十五周年
我爱好谐剧,是它的忠实观众。
我第一次看谐剧,是四十年代,在重庆大学。王永梭先生的《卖膏药》《变色龙》《小偷》等反映下层社会的剧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卖钱不卖钱,圈子要扯圆。”至今我眼里还闪铄着王永梭先生所创造的各种人物形象。
由于谐剧自身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王永梭创立谐剧,为它奋斗一生,功不可磨。
王永梭先生的众多弟子,在半个世纪内继承和发展谐剧,做出很大贡献。在我印象里,有沈伐、包德滨,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朋友。观众不会忘记他们。
开这个座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继承和发展谐剧。
要继承和发展谐剧,得靠我们自己。胡耀邦有句名言:不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最怕自己看不起自己。这首先得有一批坚守阵地的积极分子。没有这些献身于谐剧的、“死不改悔”的人是不行的。
要有一批像王永梭、包德宾这样的剧作家。谐剧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贴近现实,取于针砭。既要敢于歌颂美好的事物,像鲁迅歌颂狂人和傻子一样,歌颂当今的正直的、有理想的人物;又要敢于批判丑恶的现象,这类现象在转型期间是很多的,不用我来列举。谐剧表现的应是人们关心的,要表达出人们的心声。在表现手法上要灰谐,也就是体现四川人的幽默。幽默,是揭露事物内在的东西与它的矛盾。我不喜欢为搞笑而搞笑。
优秀的演员和表演艺术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再好的本子得靠他们去体现。谐剧是独角戏,演员担负的任务不只是演好一个角色,往往要根据剧情同时表演各种不同的人物,或通过一个角色体现没出场的角色。这个要求很高,高于一般的演员。谐剧演员有更多的阅历、更高的文化、更全面的技巧。特别是掌握“谐”的分寸上要适度,要高品位,不要沦于庸俗。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剧作家与演员的合作极为重要。合则存,离则败。我非常高兴沈伐与包德滨,在经历一段曲折后又重新合作。副厅长胡继先同志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这里,既要有思想的一致,双方又得有合理的经济收益。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制定必要的规定和政策。
谐剧除了舞台演出外,要与时俱进,充分远用现代化的媒体。王永梭的音带,沈伐的DVD,涂太忠的音带,我至今爱听爱看。许多优秀节目要录制,搞得好完全可以取得双效益。
要采取必要措施,培养新生力量。作家和演员都不能断代。这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谐剧是四川特有的剧种,但它的影响不仅在省内。我始终相信:只有地方的才有全国的,只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无论文化、建筑、餐饮和其它方面都如此。没有特色,难于保存,世界也将会十分单调。
高明的领导和媒体必然会重视谐剧,给以各种支持。至于我,愿意终身做一个谐剧的“吹鼓手”,死不改悔祝这次座谈会成功,祝谐剧得以继承和创新。
今天是艳阳天,愿它预示谐剧的未来!
2004年12月8日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作品集(全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