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作品集(全5册)

一寸光阴一寸金——谈准时

  一寸光阴一寸金

  ——谈准时

  我有一个习惯:准时。

  凡通知我参加的会,或与朋友相聚,我一定准时。如时间紧迫,可以放弃吃饭,快走甚至跑步。要是正有人和我作马拉松似的谈话,我就告罪事先有安排,暂停听取“长篇小说”。时间一久,多数同事和朋友,也就习惯和谅解了。

  如果我主持会议,得提前十分钟左右到会。我怕早来参加会的同志,一看人少或没有人,又去办别的事。主持人早一点到,可以“稳定人心”。准时开会,先表扬准时到会的人,同时宣布议程和预计散会时间,张贴“安民布告”。无特殊情况一定准时结束。对迟到的人,在适当时间逐个“慰问”,了解他们的困难。这样,一般人都能准时参加会议。我向领导汇报工作或拜访别人,一般先联系,说明只需要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准时到,把手表拿出来,准时结束。如有人打岔或领导发表意见,我就申明这不算在我预计的时间之内。长话短叙,说完就走。因为时间短,对方大多愿意会见我。当然如朋友要留我玩,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准时的会议或活动,时有发生。有的因主要领导未到,或因电视台记者还在路上,等等。魏明伦有出戏叫《易胆大》,写旧社会艺人生活。他们演出,只要舵把子“麻五爷”未到,就不敢开场。我不愿当“麻五爷”,当年到市、地看演出,宁可暂不吃饭,也要准时到场。我也不喜欢大大小小的“麻五爷”,只顾自己,目中无人。如果某位“麻五爷”和我比较好,我就断章取义地赠送他一条语录:“伟大人物往往是迟到的。”以期他改正。

  由于改革开放,与外国人接触多了,知道外国人比较准时。这本是好事,但为了要准时接待外国人,常要同胞提前半小时恭候,似乎中国人的时间不值钱。有一次,一个外事单位约我向某国外宾介绍出版情况。我提前到达,外宾迟迟不来。等了半小时以上,我很不高兴,最后坚决地走了。此事幸蒙宽大,未被追究。

  准时,常常也把自己搞得比较紧张。离休以后,觉得可以松懈一点,不幸又被一个群众团体选为主席。主席者,专司主持开会的人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又旧病复发,强调准时。某次年终前的会议,我把一个闹钟放在桌上,准时开会,掌握一人发言不超过几分钟,到预定时间结束。四川电视台一位记者十分敏感,认为这种会风值得提倡,顺手拍了一个几分钟的专题片《李致的小闹钟》,并予播放。

  李致与魏明伦(左)夫人丁本秀(右)

  区区小片,并未引人注意,但对我却是很大的压力。我既怕辜负了拍片人的好意,又怕名不副实,被打成“伪劣”或“冒牌”产品,凡有会议更不敢迟到。有两三位好友专抓我是否准时,颇似“打假”小组。呜呼!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准时?小时候常听大人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话记住了,但并不懂它的含义。上小学读过一篇课文。大意是讲汉代张良为一老人穿鞋,老人很欣赏张良,约他第二天一早相会。张良迟到两次,老人很不高兴。第三天张良早到,老人赐以“兵书”,对张良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并不想争夺江山,也不知“兵书”是什么玩意儿,但却留下了相约要准时的印象。长大后参加地下工作,单线联系,如果不准时,弄不好会失掉组织关系,千万不可大意。这是从实践中体会到的,印象很深。新中国成立后,会议很多,有的会议或不准时,或过长,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也是“大锅饭”和形式主义的必然产物。彭德怀同志说过,有些人很爱生命,经常吃补药,但却浪费时间。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他们不知道浪费时间就是消耗生命,这真说到问题的关键了。

  1998年12月29日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作品集(全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