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二十六(赴北地(二))
匈奴在战国时期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秦二世元年匈奴首领头曼为其子冒顿所杀,冒顿继单于位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迅速强大起来,不断侵扰汉朝边境。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击败月氏,占领了整个河西。从此,河西成为匈奴人广阔的牧场。
《史记》、《汉书》记载,匈奴右方王将河西地区划分给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候王等七八个王。
其中凉州一带是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在凉州地带筑有休屠城,作为王宫。
凉州城匈奴人称为盖臧城,汉人依其发音讹称为姑臧。匈奴统治武威时期,大力发展畜牧经济的同时,不断侵扰汉朝北部和西部边境。
汉武帝时期,曾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人出陇西,进入河西过焉支山,斩首九千级,获得了休屠王祭天金人。
同年夏,霍去病深入祁连山,打通了整个河西走廊,浑邪王为了表示投汉的诚意,杀死休屠王,率部众四万余人渡黄河,归附汉朝。由此,姑臧城犹存,但匈奴从此衰落,逐渐与汉族融合。
前秦以建元十二年十一月卅日葬城西十七里,杨墓东百步,深五丈”。“建元”,是前秦苻坚年号,建元十二年,就在这年秋,苻坚灭前凉张天锡。
“葬城西十七里”,就是指葬在前凉所扩建的姑臧城西十七里。这与故城遗址,东北二南北长八十米,东西宽五十米,高七米。相传为张骏筑的点将台。东岳台之西旧有“喇嘛台”,规模与东岳台同。
喇嘛台西北为“古城台”,东西长约四十米,南北宽约十米,南高约五米,北高约八九米,当为姑臧故城墙遗迹。
在古城台西,即为台上建有雷祖观而得名的雷台。雷台东北二里,有东西长二十米,南北宽十二米,高约七八米的夯筑土台,凉州人称之为“梓童台”。
凉州之所以如此繁华,是因为早在西周时,印度阿育王于普天下造塔八万四千安置舍利,在我国仅有一十六座,武威郡塔即其一也。自周至晋一千余年,中间兴废史书莫记。前凉张轨修宫殿,正当此塔遗址之上。传至张天锡时,宫中“灵瑞”数起,天锡很诧异,有人告诉他:“今之宫乃塔之故基”,天锡遂舍宫置寺复建其塔。
西夏时这里为护国寺,大云寺的古钟楼及楼上铜钟至今犹存。
其次,在武威城内有前凉张骏南宫旧井和汉武威郡署内发现的“澄华井”石碣。
“前凉张骏南宫内,井水清冽,异于他井。今安国寺井水,视他井较重,且在城南隅,疑南宫旧井也。又道署内有井,康熙初,井中掘出石碣,镌‘澄华井’三字,系张芝隶书,并有铭”。武威郡署“澄华井”石碣,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芝所书。张芝为张奂的长子,东汉桓帝延熹五、六年间,张奂任武威太守。东汉武威郡署。
在姑臧城内罗什寺塔下有罗什寺石碣,上面雕刻着“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
“敬德”,即唐帝国的名将尉迟敬德。
姑臧城,在众观古今一直是繁华之地。东晋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尤其前凉张氏,从奠定立国基础的张轨到张天锡共九传,七十六年,在此期间对姑臧城城垣进行了扩建,并“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注:《水经注》引王隐《晋书》),使姑臧城富丽堂皇,名扬四海。
当然姑臧城规模布局也十分独特,前凉姑臧城的规模布局 在《晋书张轨传》说:“永兴中,鲜卑若罗拨能皆为寇,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拨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震,惠帝遣加安西将军,封安乐乡侯,邑千户,于是大城姑臧。其城本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
“武威郡,凉州,治姑臧,旧城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张氏据河西,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余二城未知谁所筑也”。《元和郡县志》说得更形象:凉州城“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注:《资治通鉴》)
从上面所述便可得知,南北七里、东西三里的姑臧城张氏几次“大城姑臧”时,就筑有七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是张氏增筑六城后的里数。其排列形状当为围绕中间匈奴城,东西南各筑一城,北为三城。
前凉若非七城,不如此布局,很难建成南北七里、东西三里的姑臧城,晋书记载中张轨“大城姑臧,其城本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是指晋时凉州城即姑臧城的规模,并不是指匈奴筑城的规模。提及匈奴只是为了说明发展过程,这是非常明确的。以后的史书中有的甚至说成“姑臧城本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
前凉若非七城,不如此布局,很难形成鸟城和卧龙城。既然是形如鸟城,就不是方城,而是有头、有躯体、有翅膀的城;既然是“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 所谓“卧龙”,它就是像一条平卧着的长龙。围绕匈奴筑的城再增筑四城,只能是“十”字形,是形不成鸟形和卧龙形的。
前凉若非七城,不如此布局,很难构成“街衢相通,二十二门的姑臧城”。《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记》:“凉州有龙形,故名卧龙城”,“及张氏之世居也,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如果匈奴筑的城为四门,张氏增筑四城,各开四门,合起来五城也只有二十门,况且这是“厢各千步”、“街衢相通”,城与城之间是紧相连的,增筑的四城,只能各开三门为九门,连通匈奴城的四门,也只有十三门。如果再在这五城的北边加二城,每城三门为九门,连同前面五城十三门,正好为二十二门,街衢也是相通的。
前凉若非七城,不如此布局,不可能留下今南北长达约五里,东西约两里的晋王宫遗迹。
南从安国寺(注:疑为前凉南宫),向北有大云寺(注:前凉宫殿)、东岳台、古城台,直到梓童台;西有罗什寺外,东面的东关花园建国前尚存有一段古城墙,都是那时所遗留下来的。
宋元嘉十六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欲伐北凉,尚书李顺等反对出兵,提出“自温圉水以西至姑臧,地皆枯石,绝无水草”。
司徒崔浩反驳说:“汉人终不于无水草地筑城郭、建郡县也。”魏主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亲临姑臧灭北凉后,见到姑臧城外水草丰饶,给太子晃回诏书说:“姑臧城东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故有此敕,以释汝疑”(注:《资治通鉴》)。
魏主在诏书中描绘的姑臧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今古城故址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东面有杨家坝河由南向北流到郭家寨六组后,向西拐弯又向北与石羊河衔接;西面金塔河水分叉经小沙河向北流入石羊河,入民勤沙漠。姑臧故城址正处在两河之间宽阔平坦的台地上。台地北面土层较厚,达三米以上,南面土层较薄,不足一米,便是枯石。
《晋书索清传》:“先时,靖行见姑臧城南石地曰:‘此后当起宫殿’。至张骏,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
所以说前凉姑臧七城主要应该在今天武威城的东城区和城郊的金羊镇新鲜、郭家寨两个村。它的布局:南北七里五城以凉州区政府为中心,南起明清一条街,北至郭家寨村北、杨家坝河南岸,东到光明巷,西至市政府,再向南北延伸至终点。东西二城,连接以区政府为中心的中城,东到杨家坝河以西的园艺场,西至西城区大井巷,南邻东西大街,北接北一环路。城与城之间如果是“厢各千步”,说明七城的大小基本是相等的,东西三城各宽一里,南北合中城为五城,每城各长两里。
姑臧城,这座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古城。前凉在姑臧统治的七十六年中,不但对平定河西鲜卑的动乱、保境安民、匡扶晋室、维护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丝绸之路古凉州修建了闻名遐迩的姑臧城。
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二十二门,街衢相通,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装饰华丽,成为古凉州最为繁华的城池。
这些建筑是前凉有国王和王后等处理政务与居住的宫、殿、寝。
《晋书张骏传》,张骏置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
《后凉录》:“(吕)篡召吕弘妻及男女置东宫,厚抚之”。
《晋书张重华传》:“永和二年,重华即位,尊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
段龟龙《凉州记》:“吕篡明光宫在渐台西,以金玉珠玑为帘箔”。
这些南宫、东宫、永训宫、永寿宫、明光宫诸宫中,尤以明光宫最为精美,这是一座模仿汉代的宫殿建筑。
《三辅录事》卷二:“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其豪华富丽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