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七十九(水路(二))
在隋炀帝杨广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炀帝以后,如目今的唐帝国,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依赖心理。
杨坚曾于开皇四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一百五十多公里,名广通渠。
仁寿四年改名永通渠。
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当时隋帝国的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隋帝国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年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大业六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
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
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到达会稽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
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随着中心南移,通济渠(汴河)、永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
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涿郡直通杭绍,不再绕道洛阳。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附近的城池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帝国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唐帝国统一和朝廷君王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会稽,北到涿郡,全长两千七百公里,跨越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唐帝国多个道,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土唐帝国水运的主要路经。
然后从涂山至东海,可以由通济渠抵达。
运河南上分为几个重要的河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
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大业元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隋帝国通济渠是将汴渠、阳渠疏浚而成的。
汴渠(蒗宕渠)是通济渠的主要渠身。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此段河道是旧有的阳渠道。通济渠的上段是疏浚东汉所开凿的阳渠故道而通到黄河的,然后再沿黄河的河道至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而达于淮。
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吴邗沟自扬州东南边的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和陆阳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大业元年,隋炀帝邗沟,正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邗沟疏浚而成的。
永济渠,大业四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修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
自河南道武涉至汲县一段,用沁水、清水(注:即卫河)疏浚而成;自汲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而成;在馆陶与沧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而成;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独流口则与漳水别而另辟新道,与漯水相接,经漯水到达涿郡。
江南运河,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江东到长江的运河,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与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
秦朝开凿丹徒曲阿,开凿了从今镇江至丹阳的运河。
也就是《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所说的“丹徒水道入通吴、会”。
丹徒水道正是江南运河所经路线,江南运河在秦始皇时已经初具规模。
西汉武帝时,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又修整、开凿了运河和堰埭。
东晋初年,因镇江附近运河水浅,还修筑了丁卯埭平水堰,以平衡水位。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孙吴开凿了破岗渎。
至萧梁,破岗渎废,另“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
陈时,又修破岗渎。
隋代的江南运河,只是在六朝以来所开凿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
大业六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江南运河,从京口至余,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隋炀帝所开的江南运河是将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加以疏浚而成的。
至于江湖人士口中的永济渠,乃是一条赶赴东海的唯一大的水路,是继隋炀帝开通济渠、邗沟之后,开凿的又一重要运河。
永济渠是隋帝国时,调运河北地区(注:指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道)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兵马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
然而,星转斗移,沧海桑田,由于唐帝国东部南部很少已经有战乱发生,所以“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情景已无法再现,隋炀帝发兵高丽所留下来的踪迹,也早已消失于漫长岁月中,以至被风云际会的古书大潮湮没无痕。
当然,这条水渠,当时隋炀帝之所以修建,也是原因种种。
因为中土汉人沟通黄河与海河流域的运输水道,当时基本上没有。
东汉建安九年,曹操曾开白沟,又开平虏渠,沟通黄河和海河水系。隋代开永济渠,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
这是白沟的改道,并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沟稍向东移,在卫运河之西,隋为广川,唐为长河以下与南运河大致相合,至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注:今金刚桥三岔口),史称三会海口,只不过到了唐帝国,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西再向西转北,沿当时的永定河分支至涿郡。
自永济渠经黄河、通济渠、淮河、邗沟,过江经江南运河至杭州,构成了南北大运河。
隋、唐向辽东用兵,永济渠都是运输军需粮饷的主要交通干线。
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又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
大业四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注:《隋书·炀帝纪》上)。
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注:以上属河南)、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注:以上属河北)、武城、长河(注: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注:以上属河北),抵三会海口;北段三会海口折向西北,经三会海口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
那江湖人士道:“目今涂山之所以聚集如此多的江湖人士,原因也在于此。不过最多三天,三天之内,大多数江湖人士应该都会离开,要么是赶赴涿郡,要么是南下直通大运河,如此以来,这涂山也就恢复了以往的清净。”
那百姓叹道:“清不清净都与我们这些老百姓没有关系,只要战乱不起,我们老百姓也就图个清净了。还有就是这些年没有妖魔鬼怪横行无忌,我们老百姓也算过个安稳。”
“要说没有妖魔鬼怪横行,那你就错了,我在江南一代做生意,待的时日也不短。在江南那段时,也听说过不少的奇闻异事,特别是关于魔教邪派的。”那商人道。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