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三十四(齐名玄奘的大圣人)
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一个儿子名叫吕超,吕超的小字叫胡奴,后来果然杀死吕纂,拥立兄长吕隆为帝。
直到那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鸠摩罗什的预言。
后来鸠摩罗什为了能够安心修佛,便不再夹杂政权之事。
姚苌杀死苻坚建立后秦,拥有关中之地,曾虚心请鸠摩罗什莅临,但是吕氏王族,恐怕神奇智慧的鸠摩罗什,一旦为姚苌所用,将会不利吕氏建立的凉国,于是不准鸠摩罗什东行。
姚苌死后,太子姚兴继位,又派遣使者到凉国敦请鸠摩罗什,但依然徒劳无功。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三月,在庙庭的逍遥园,青葱竟然变为香芷,这被公认为祥瑞,象征着大德智人将会到来。
同年五月,姚兴派遣陇西硕德,西伐凉国吕隆,吕隆军队溃败,至九月吕隆上表归降,鸠摩罗什才能前往关中,此时的他年高已五十八岁了。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
姚兴万分喜税,以国师之礼待鸠摩罗什,次年并敦请他到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注: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
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幕空前的盛况。
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巨大的影响。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道生弘扬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鸠摩罗什被尊为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学派。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依据;《弥勒成佛经》,促成弥勒信仰的发展;《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梵网经》,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鸠摩罗什非常喜好大乘教法,志在广演阐明妙理,但观察当时我国的情况,不禁叹息说:“我如果下笔作《大乘阿毗昙》,这绝不是迦丹子所能相比的。现在中国,具有深知远识的人很少,恐怕很难获得共鸣。我在此地,好像折断羽翼的飞鸟,将要作什么论著呢!”
鸠摩罗什于是凄然作罢!
后来,鸠摩罗什只著有《实相论》二卷,以及注解《维摩经》,他的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回答慧远问大乘义十八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茶毗过后,鸠摩罗什在龟兹国,曾从卑摩罗叉律师学习。当卑摩罗叉入关中,鸠摩罗什非常欣悦,特地前往礼拜。卑摩罗叉不知鸠摩罗什被逼迫之事,就问:“你在汉地有殊胜的因缘,受法的弟子有多少人?”
鸠摩罗什回答:“汉地的经律尚不完备,新经和诸论,大部分是由我传译,有三千徒众跟随我学法。但是,我……业障深重,没有依照师父的教诲!”
有一位杯渡比丘,在彭城随缘度众,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竟喟然叹息:“我与他戏别三百余年,未能相逢,恐怕要等到来生再聚。”
鸠摩罗什心知世寿已尽,但还希望继续译经弘法,当他稍觉身体四大不调,便为自己持咒三遍,又请外国弟子共同诵念,然而回天乏术。圆寂之前,鸠摩罗什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如果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火化。当飞灰烟灭后,他的形骸已粉碎,只有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他以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沉思和缅怀!
鸠摩罗什生在龟兹文明古国的王族之家,在佛光照耀下成长,于龟兹故乡生活了四十年,遗憾的是这位在那个时代威名响彻整个大千世界东部的佛家圣僧,对佛教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在龟兹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东晋太元八年,吕光破龟兹,次年携逼鸠摩罗什东归。在东归的路上,留下了鸠摩罗什深深的脚印,也正是因此,他在大千世界东部的历史车辙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虽说鸠摩罗什没有在家乡留下遗迹,但是在敦煌、凉州等地,却是遗迹繁多。
其中就有白马塔,白马塔位于敦煌城城内南部,相传鸠摩罗什随吕光大军东归,行至敦煌郡,他的白马死于此,将死马掩埋在这里。
后秦建塔志之,塔九层,高约十二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
其次就是罗什寺塔,罗什寺塔座落在姑臧鸠摩罗什寺庙中,也就是方才仓央穆嘉口中的鸠摩罗什寺。
东晋太元十年,鸠摩罗什至姑臧,在此待了十八年,精心学习中原文化,又借此机会修行佛法,同时讲经说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才在他的居地同时建寺筑塔。
不仅如此,在姑臧城外六里地的地方有座村子名叫:鸠摩罗什村,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鸠摩罗什堡”。
当然,当地人以鸠摩罗什的名字命名深的中原人怀疑,有的人认为当地人之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很有可能都是罗什的后代所至的缘故。
《晋书鸠摩罗什传》曾载:“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坐,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生二子焉。”
其他的典籍也有记载:“寺内有净土树六株,俗传鸠摩罗什憩此,覆其履中土于地而生者”。
据说树粗四人合抱,高约十丈有余。
除了寺庙与村落之外,还有一座草堂寺,草堂寺在户县东南四十里地的地方,位终南山圭峰山下。
草堂寺址原有座寺,名大寺。鸠摩罗什带领什门“四圣”、“八俊”、“十哲”及三千弟子,由渭水滨逍遥园搬至此寺译经,因用草苫搭棚,后来改大寺为草堂寺。
再次之上,讲述的便是鸠摩罗什的佛法造诣,很多汉人都疑惑不解,到底是鸠摩罗什圣僧的佛法更胜一筹,还是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玄奘大法师佛法更胜一筹。然后时代不同,也无人敢妄加评判。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姚兴万分喜税,以国师之礼待鸠摩罗什,次年并敦请他到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僧肇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 、《百论》 、 《十二门论》 、 《般若经》 、 《法华经》 、 《大智度论》 、《维摩经》、《华手经》、 《成实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首楞严三昧经》 、 《十住经》 、 《坐禅三昧经》 、 《弥勒成佛经》 、 《弥勒下生经》 、 《十诵律》 、 《十诵戒本》 、 《菩萨戒本》 、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土汉地,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差距。所以中土佛家并不兴旺。
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汉人文化衣食住行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番空前的盛况。
罗什持律并不严格,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着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
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罗什的弟子甚多,其中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后世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
相比之下,在当时的背景下,鸠摩罗什圣僧在中土威望,并没有玄奘大法师的高,鸠摩罗什圣僧在长安前后住了将近十二年,依照《出三藏记集》的记载,共翻译出佛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鸠摩罗什在中土威望鼎盛一时。
鸠摩罗什与法显、玄奘两位圣僧等一样,是大千世界东部,包括天竺那烂陀寺高僧在内,最为顶尖的圣僧之一,是佛家在中土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