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五十一(仓央穆嘉的往事)
方才仓央穆嘉在说饭菜做法时,讲过他在长安城慈恩寺时的事儿,这不由得让众人有些好奇。毕竟仓央穆嘉不是一位汉人,能够拜在慈恩寺高僧门下也实属不易。
而且前一阵子,仓央穆嘉在凉州与齐聿议事时,曾经说过仓央穆嘉道:“凉州鸠摩罗什寺的僧人,大部分也都是那个时候流落到此地的僧人,他们为了都够防止当年二武屠杀僧人,所以一直都不远在去中土,毕竟他们都不是汉人。而贫僧的师傅自从犯了大忌之后,其门下弟子都被绞杀,只有贫僧逃到了西域,并且在西域遇到了如今的师傅,由于当时是我家主人帮助我逃离杀害,所以贫僧在西域待了两年,才有回到了长安城,辅佐我家主人。”
所以众人不免对仓央穆嘉的经历颇为有些好奇。
见他问起,仓央穆嘉停下手中的筷子,将筷子方在桌子上,看向众人,眼中不知为何略带些伤感,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只见仓央穆嘉双手合十,叹息道:“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可是尘世哪里又没有尘埃呢?且好在尘归尘土归土,有些事情只能当做往事来回忆,而贫僧的事情还要从三十五年前说起。”
“三十五面前?”闻言众人一怔,要知道三十五年前乃是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贞观二十三年,就连当时的齐聿都还未出世,眼前这位和尚看上去不过二三十岁。
齐聿好奇问道:“穆嘉高僧,您今年多大了?”
仓央穆嘉听了齐聿的话,笑了笑,说道:“贫僧今年四十有一了,虽说看上去年轻,实则是修行佛法的缘故。”
白夜行道:“四十一岁,这样说来三十五面前,高僧才六岁而已。”
仓央穆嘉点头道:“不错,那年贫僧才六岁。贫僧本是鲜卑部落之人,听闻中土汉人所居住的地方繁花似锦,所以就同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了中土的大唐帝国。当时乃是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时代,国力强盛,民生富庶。”
齐聿等人点头示意,毕竟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帝国,雄霸整个大千世界东部,所有的邻国皆是俯首称臣,而天可汗这个无比荣耀的称号,便是是太宗李世民时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的尊称,太宗皇帝成为了当时整个大千世界东部天下的共主。
在关陇中,礼泉县东北五十多华里的九嵕(念“宗”)山主峰上,有一座庞大的陵墓,那就是自唐帝国建国以来,赫赫有名的唐太宗的“昭陵”。
昭陵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前都种着庄稼,遥望古老的陵山宛如坐落在一张宽阔的碧毯上,更显得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在唐代帝王的陵墓里,昭陵是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园。不仅唐太宗本人的主体陵墓宏大,而且还有许多陪葬墓。陪葬墓除了嫔妃、王子、公主的以外,还有不少功臣高官的墓。
这里不仅有功臣高官之陵墓,还有好几座独唯部落将领的陵墓。
比如那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铁勒部的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的孙子契苾(念“毕”)何力,突厥酋长执失思力等,死后都陪葬昭陵。
这便是大唐帝国的象征。
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时代,是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时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
太宗时代,边塞年年战骨埋荒外,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亦或是那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如同那边塞银山动地惊天。
唐太宗的天可汗时代,是一个全面扩张,四面出击时代。
贞观年间是帝国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
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西域天竺用兵的胜利,这些的胜利,才奠定了大唐如今的辉煌!
颉利可汗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原汉人的兵马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
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帝国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胜利的一页。
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突厥是唐帝国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
唐帝国的另一个叱咤将领侯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
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
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七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唐帝国的兵马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帝国的势力范围。
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臣礼,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仿若是冷风如刀,热风如烧。
几天后,他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他也被载入了唐帝国天可汗的丰功伟绩之中!
不仅高昌,就连那高句丽,也一样被太宗吓破了狗胆。
高句丽虽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贡,但实际上却对唐朝持怀有敌视态度。
到后来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百济与高句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
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并统一被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地域。
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土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百济的北部,被唐朝认为是“旧中国之有”的领土。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句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
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注:《旧唐书》载后来高句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
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
夏季,李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句丽兵大骇。
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也是个王爷)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
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
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句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
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句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句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
可是李道宗说:“高句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
李绩说:“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
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
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
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
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八百人。
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
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
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自唐以后,还有几个中国的皇帝能对任何一个外国说这么狠、这么长志气的话呢?)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高句丽人悉数释放。
安市城小而坚,唐军围攻数月不克。
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
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
九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句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
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两千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
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于是他望着大唐江山,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
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土兵马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辽东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高昌百济打下了基础。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