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歌

章二百三十八(佛与政权)

剑歌 映月 4951 2021-04-06 12: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三十八(佛与政权)

  俨然是一个汉族之王道正统的形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推尊儒学,并没有把儒学视为宗派,反而认为儒学必与鬼神邪道信相对立。

  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五年的诏令中说:“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孳。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注:《魏书世祖纪》,同书《释老志》载为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

  诏令中的“方伎”,乃神仙道家之源;而“谶记、阴阳、图纬”不唯道家所有,也在两汉以来的儒家中兴风作浪。

  太武帝的灭佛不仅针对佛教,也把混进儒学的“妖邪”和其他蛊惑人心的“师巫”一并扫除,客观上起到使儒学纯正化的作用。

  北周武帝的排佛与魏太武帝的灭佛有相似之处。

  从历史典籍上看,周武帝也表示自己不在五胡之列,故无心敬佛。为了表现与汉文化的认同,他不但崇儒,本来也是偏袒道教的。

  但在建德三年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义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

  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量才任用,委以官职;鼓励继续探讨佛、道的哲理,这些皆表明对汉文化和儒学认识的深刻。北周武帝灭佛,同时也灭了道。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北魏末年,帝国动荡。

  乙未年(羊年)、北魏延昌四年、南朝梁天监十四年、柔然建昌八年,高昌义熙六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五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在南朝梁普通四年、高昌义熙十四年、破六韩拔陵真王元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

  根据典籍《魏书》记载,正光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中土的佛寺竟有三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二百多万之巨,这在当时中土北部的僧尼人口已经达到了很大,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中土总人口数的十之一,正是因为僧尼的人数恐怖增多,使得朝廷感到了危机重重,所以促使朝廷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帝国兵马力量。

  几次灭佛的主要原因都是钱财,在其次道、佛之争但与儒家无关。

  而五代周世宗灭佛则主要是钱财原因促成的,周世宗即位后,继承后周建立者郭威的改革政策,在劫后余灰、民生凋弊的情况下,欲一统天下,采取了均定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是时中土乏钱,他想到毁铜像铸钱的方法。

  周世宗谈到其灭佛的理由时说:“吾闻佛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

  既然佛可以舍身救人急难,为什么不舍铜像救天下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在钱财,而不是其他。

  事实上,周世宗也未敕禁绝佛教,佛家在五代的衰败,实为战乱所致。

  仓央穆嘉道:“北周武帝灭佛行动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权的原则,断绝了佛教寺院与平民权力分权抗议,发展成为朝廷与教合一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土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使中土在此后近几百年的时间里,直到目今的大唐帝国,得以在帝国朝廷制度上保持了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在周武帝废佛以后,部份僧侣混迹民间,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则南渡陈朝,因此促进南北朝佛家的交流。”

  当时的几次灭佛,佛教寺院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庙遭废,经籍散佚,佛教宗派在中土因失去繁荣的条件之下,从此也由极盛而走向衰微了。

  但是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受过朝廷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百姓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

  魏太武与周武帝灭佛仅限于北方,南方佛法依然大炽。

  周世宗时也未统一天下,势力有所不及。

  但经历这些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中土佛教的两大重要支派南传佛宗、西传佛宗受到严重打击,此后再也不复国教气象。

  中土佛教的大量佛家遗产、以及一些典籍佛法也在这些灭佛中毁灭。

  禅宗佛宗因其特殊的宗规自耕自食的缘故,在这些灭佛的行动中损失最小。

  此后迅速成为中土佛宗的重要宗派,与此后随少数独唯部落入主中原而来的突厥传佛教,隐然并驾齐驱。

  二武一宗的江湖宗派之难,虽然使得佛家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但佛家自东汉末年传入以后,思想已深植帝国民心,因此,在遭受重重打击之后,却始终屹立不摇,并很快地复兴佛法。

  佛道争端,首先是佛家外来宗教造成的种族冲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派,自然就会引起华夷之辨十分严格的传统中土汉人的反感。

  南朝萧齐的顾欢就曾经撰文《夷夏论》谴责佛教说:“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夷之服。擎跽磬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肃。棺殡椁葬,中夏之制;火焚水沈,西戎之俗。全形守礼,继善之教;毁貌易性,绝恶之学。……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

  顾欢是南齐时期有名的道家小圣人,他将佛道的争端上升到了夷夏之辨,华夷之防并不是偶然的,佛家在传入中土汉人那一刻起就一直受到这样的责难,道家更是站在捍卫中土传统信仰宗派的地位上去攻击佛教。

  其次是佛道孰为上的争执,两晋南北朝时,佛道并盛,统治者往往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两教或有取舍,或调和并倡,这就使两派开始争夺宗教势力的主动权。

  这个时期,佛家被朝廷认可甚至大力提倡,南朝自东晋时期一直到宋齐梁陈各个朝代,帝王大多都非常崇信佛家,梁武帝更是对佛家推崇有加,甚至舍身入寺,事实上他入寺后大臣们都要凑钱把他“赎”出来,所以说为了钱更加恰当,佛家在南朝有了蓬勃的发展。

  北朝从后赵的石勒、石虎时代开始支持佛家,中间虽然经过魏太武帝灭佛,但此后佛家再度兴旺,更有甚者如魏孝明帝崇佛抑道,大大推进了北朝佛家的发展。

  因此,佛家在南北朝由于自身的日趋成熟和统治者的扶持,大大地扩展了势力,而此时道家刚刚从民间走向朝廷势力之中,刚刚向正统化转变,力量相对薄弱,但道家毕竟是本土的,传统的宗教,因此道教在这一方面就拥有相对的优势,两家就产生了“孰为上”的争执。

  由此可见,佛道争端,其实并不是两宗派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在融合中的冲突,是两种宗派间的利益的冲突。

  共性起因基本相同,佛家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后来随着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寺院地主钱财才最终形成。寺院地主是君王统治的势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寺院权力、钱财是添加了佛家的风韵的权力,但它的发展却给世俗朝廷的贵族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帝国朝廷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而君王统治的朝廷又是由世俗贵族们建立和把持的,钱财利益关乎根本,所以当佛家势力严重威胁其根本利益时,作为世俗贵族权力之首的帝王,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

  首先,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帝国财富。

  君王皇帝者信奉佛家提倡佛教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佛家和僧众可以帮助他们麻痹百姓,佛家不但可以“敷居导俗”,而且其“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踨遗轨,信可依凭”。

  可以说,朝廷等贵族对寺院的布施,实际上是付给佛家宗教僧人为其统治麻痹百姓的酬劳。

  参与布施者,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贵族,构成了寺院经济急剧膨胀的罗网队伍。

  其次,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帝国土地政策的实施,寺院经济主要以田产为主,而寺院一般靠施舍和兼并与掠夺两种手段来获得土地。

  无论帝国朝廷还是王公贵族兴造寺院,一般都随之施舍一些土地。比如唐高祖李渊时期,少林寺因助唐平王世充而被赐田四十顷。

  除皇帝外,大量的王公贵戚也争营佛寺。 剑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