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三百二十一(结界)
齐聿看向远处那将几十里地都笼罩在内的晶莹剔透墙壁,心中暗自自己在哪里见过, 不过仔细一想,这才回想起来。
这样晶莹剔透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墙,而是用自身道行和意念凝聚成的结界。
时间仿佛回到了齐聿上玄琼宫的时候,那是齐聿第一次去玄琼宫,也是齐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中土修道门派和修道者。
在昆仑玄琼宫,齐聿参加了玄琼宫的十峰比武大会,当时在台下时他曾经见张念生手握冰霁剑,运内功而动。
当时眨眼功夫,冰霁剑便蓝芒大放。在冰霁蓝芒大放的同时,张念生身体周围也腾起了白雾将张念生包裹,于此整个擂台的木制台面上,也起个一层层的蓝色冰块,这些都是被冰霁寒气所致。
后来比武结束后,齐聿特意跑到引龙峰思悟殿问梅时善真人,张念生身体周围腾起的白雾是怎么回事。
那天黄昏,西方天际太阳的余晖将巍峨起伏的昆仑山脉所笼罩,昆仑山之上的玄琼宫在余晖中壮丽辉煌。
昆仑山脉万山之中,引龙峰思悟殿内,也早早便点燃了昏黄的烛火,梅时善与齐聿盘腿坐在。
“梅师伯,今日张师兄身体周围的白雾是怎么一回事?为何他能够在与同门交手时,会产生那种白雾?”齐聿看着梅时善问道。
梅时善见齐聿自从绿洲回来,便勤学好问,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呵呵笑道:“念生身体周围的白雾,乃是结界。”
“结界?”齐聿双眸显露出疑惑之色,好奇道:“结界是什么东西?”
梅时善笑道:“结界是以阵法的形式储存修道之人的法力或是内力,引发后在阵法的范围内形成防御罩,阻挡外来攻击。只要道行高深,就能够用法力和内力来形成一个特殊区域或是空间。大千世界东部,修道门派三道九流,每个门派因修道法门不同,每个门派的修道者所产生的结界也不同,不过大多数门派修道法门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多是采用如五行、太极、八卦等手段,并可有例如符咒、法器来形成一个特属于自己的空间。”
“这也太神奇太厉害了吧?”齐聿惊讶道:“每位修道这都可以拥有结界吗?”
梅时善点头道:“每位修道者都有自己的结界,起初刚开始修道时,结界是笼罩在每位修道者周围的一种氛围一种感觉、精神和情绪,甚至是天气,是自己的世界,结界的边界即是这里与外面世界的屏障。”
“只要是修道之人,就会有结界,结界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但是属于你的。结界有大有小,有的坚固,有的软弱。心向明媚的修道者,其结界充满阳光、一片灿烂美好;心中阴暗的人的结界黑暗充满风雨,时而愤怒,时而残忍,那些人也可以说遁入魔。”
“若是道行高深的修道者,他们的结界坚不可摧,不允许任何其他人的结界侵入;若是道行修为低的修道者,他们的结界一旦有外来结界侵入,便立刻被覆盖,或是被击碎。”
自从在绿洲听到李显被废的消息,齐聿心中对力量的渴望便强了许多,所以对任何能够升华自身修为的道行都颇为感兴趣。
“如果那些修为高深的修道者死了呢?他们的结界就会消失吗?”齐聿迫不及待道。
梅时善摇摇头道: “道行修为低的修道者,死后完全没有结界,但是有些修为高深的人,即使是时候,结界也还会笼罩在世间很长时间。”
闻言,齐聿这才对结界有了一知半解,不过想到今日观看张念生比武时,对手剑气纵横都进不了他的身,便迫不及待的想了解结界的好处。
于是问道:“梅师伯,今日看念生师兄比武,那苍宿峰商师伯门下的骆远比武,骆远的脸根本就进不了念生师兄的身,那是怎么回事?”
梅时善看着虚心请教的齐聿,耐心解释道:“那就是结界的功效。”
“有哪些?”
梅时善道:“结界的功效有很多,不过大多数修道者用的不过是一小部分,其一,常用的有空间内进行结界,空间外的威胁无法进入,小则可以护身祛病,镇宅驱邪,大则保命。念生今日用的便是这一功效。”
“其二,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打坐前练习可以有效防止外魔侵犯,保护自己,不受外魔干扰,迅速提高修为。时间长并拥有自己护法神。”
“其三,道行修为高深的人,他们的结界可以御物,和对手过招交手时,可以随时随地控制周围的物体兵器将目标将其困住,如利用风、火、雷、电、树叶等。”
“其四,修道之人修炼结界法术,可以让自己身体不受外邪干扰。”
“其五,修道之人修得结界术就等于有个护身符,出门时,睡觉时,练功时,有危险时,都会有护法保护自己,百无禁忌,家人,同门,随时可以做法保护。可以大难化小,小难化无。有病去病,退去衰运等等不可妙言之好处。”
齐聿惊喜道:“原来我是如此多的好处?我也能习会结界术吗?”
梅时善“嗯”声道:“当然可以。”
“哪以我的修为,现在能不能修得?”齐聿带着期待的神色,问梅时善。
梅时善点头说道:“当然可以,不过因为你对结界了解甚少,所以在修行之前,你要先了解结界。”
随后梅时善开始给齐聿见解起来, 结界最早本来是阴阳家用来保护圣域的方法,随着时光的推移,成为所有修道人士使用的保护特定区域道术的总称呼,后来佛家引用作为保护圣地的方法。
结界能在土地、水中、建筑物上隔离出一块特殊领域的结印术,千百年来一直是用来作为保护的防御阵等用途。
自古以来,佛家道家以及其他的三道九流都有各自的修道法门,所以也都有各自修炼出结界的方法。
佛家白二羯磨佛法中就记载的佛家的结界种类。
佛家有摄僧界,即比丘集聚一处,为便利布萨(注:共住而行说戒忏悔之仪式)等行事。
摄僧界分为自然界与作法界二类,自然界又称不作法界,系指不须特别加以建立,而依天然地形所划定之地区,略分四种:
第一种: 聚落界,有可分别聚落与不可分别聚落两种,可分别聚落,依准十诵律之说,系指以一聚落为界,不可分别聚落,依准摩诃僧祇律之说,系以六十三步(注:六尺为一步)为界。
第二种:兰若界,若无诃法之人,则于距离聚落一拘卢舍(注:一说相当于六百步,杂宝藏经谓五里)之空静处为界;其中若有诃法之人反对之,则得以五十八余步为限(注:善见律毗婆沙谓七盘陀之量),彼等反对者则于此范围之外自行作羯磨等法。
第三种:道行界,比丘游行时,可随所住之处以纵横一拘卢舍为界;于此范围内,则不得有别食、别布萨之情形。
第四种:水界,即于离开陆地之船结界。
上记四界之中,由于聚落界及兰若界各有二种情形,故凡有六相之不同。
作法界分为三种: 大界,有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注:又称单法同)。其中以“人法二同”为主,其余二种随缘别开。所谓“人同”,系指于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之界区内,僧众和合共住;所谓“法同”,系指每半月集合,行布萨说戒之法。
大界之范围,以一伽蓝地之外界为最小极限,广至十里,乃至百里。结此大界,为欲令说戒等僧事时,使一聚之僧和集,无一人乖隔。又大界宜以其地明显可见之山、河、树林等为界畔,称为界相。
树下、空处、山、谷、村界等十九种界相。
山相、石相、林相、树相、路相、江相、蚁封相、水相等八种界相。
大界之形状,诸律所说亦不一,以方形、圆形、鼓形、半月形、三角形等五种为“结界五相”。
此外,结大界时,界相内众僧会集后,久住之僧须宣唱四方之界相(注:山或石等),而作“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以为结界”之告白,此即称唱相。
戒场,僧中有犯戒之事端,为行忏罪,或行受戒等之法,须会同四人众乃至二十人众,为避免僧之疲极,特结四方形之戒场,称为四方界相,此戒场最少要容二十一人。
按天竺那烂陀寺之戒场,原是露地,其内不得建僧房,但得以置佛殿及菩提树;又因戒场仅系秉受戒法之处所,故以拣择精粗为主。
起初戒场结于大界之外,后因贼难而听许在大界内结。结界之次第为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已先结大界,必须解去大界,再结戒场,次结大界。
结界图,于大界内结戒场,必先竖立三重之标相。
即戒场四周,以自然之空地围住,大界以自然界围起,外部四周之黑格为大墙,内部之黑格为小墙,最内部之长方形为戒场,内部之东北两面以小墙为标相,即小墙之下上(下即墙际,上谓地面)为自然界之体;南西两面之大墙内,若无标相,距大墙一尺八寸之远,以戒场之东南、西南、西北之三角形以绳连起为戒场之界。小墙之外,大墙之内,称为大界。
以小墙内院及绳标结戒场,称为“戒场外相自然界内标”;以小墙及大墙结大界,称为“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大墙四周,称为“大界外相标”。又若大界与戒场并结,则于解界时,须先解大界,次解戒场,次第不得颠倒。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