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歌

章三百一十一(不容小嘘(二))

剑歌 映月 4762 2021-04-06 12: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三百一十一(不容小嘘(二))

  只不过张角在创建太平道后,势力逐步强大,有了贪图帝王之气的想法,从而使得太平道在以后的朝代中一蹶不振。

  “所以说自古以来,相互朝廷,格外分明,江湖有江湖的规矩,朝廷有朝廷的法度。”仓央穆嘉道。

  “看来太平道倒是有一段辉煌时期。”齐聿道:“不过太平道《太平经》是玄琼宫《道藏》其中一卷,而太平道到底是不是玄琼宫的一个分支,倒是令人好奇。”

  “东土修道门派众多,四通八达,分出分支的,谁说的准呢,不过太平道以往辉煌过,虽说时隔百年,但是底蕴还是不弱的。”柳淑美道:“不光是太平道,茅山宗底蕴更是雄厚。”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南齐永明十年,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道意、方术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

  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茅山位于关陇的西南部,常州的西部,距常州大约一百二十里地,南北约长二十里地,东西约宽十里地。

  宛如一条绿色苍龙横卧于关陇句容、金坛、溧水、丹徒、丹阳五县之间。

  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虽不算高,但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茅山地杰人灵,百年以来人才辈出,有四大特点:

  一、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还有众多星罗棋布的厅岩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风格。

  二、茅山以它的道教圣地而著称。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被后人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自高祖李渊以来日益强盛。

  高祖时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极得唐宗室的尊崇。

  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

  大唐帝国以来,行走民间的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所以茅山宗一直以来都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以至于朝廷将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

  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

  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

  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

  嗣法宗师的传授,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

  自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

  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

  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道观,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朝廷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道法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

  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

  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千百年来,道教均以这一主题发挥和完善了道的旨义和内涵。

  茅山,道教的主流道派上清派的发源地,坐落于关陇南部,风景秀丽,幽静宜人,素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这种称号不仅为茅山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

  茅山发扬的道教宗派称为“茅山宗”,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其所受到的帝王的钦崇也是其它道派所罕能企及的。

  古往今来曾有四十五代宗师相继传承茅山道学文化,历代祖师也遗留有众多的道书古籍,为推动和完善道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清派形成于东晋,鼎盛于隋,影响几乎纵贯整个道派。

  早期上清派主要的活动中心主要以茅山活动中心,故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隋自大唐帝国以来,上清派的影响已经远播大江南北,所以才有了:“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的称号。

  上清派自创教之日起,其代表人物或出生于士族大家,官宦高门,或为饱学之士,这样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便赋予了上清派与众不同的贵族和人文气质,同时也开启了道教向上发展深化的路径。

  南朝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了专研,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的教义、方术,以及《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

  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苦修,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家历代祖师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的“专业”很多,有的为斋蘸,有的为符箓。

  符箓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职事,汉末以来,一直盛行不衰。作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的茅山宗,从南朝梁开始,一直为道教主流。

  “三山符箓”,即龙虎山、合皂山与茅山。从此凡符箓一派,都归入张天师一系,称为正一派。该派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传承、修习《上清大洞真经》,同时兼习灵宝经和三皇经,以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

  符箓道教,继承以往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教派,也出现了神霄、清微、净明等新教派,二十四代天师张可大,二十五代天师都得到宋廷“先生”的赐号,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成为南方道教首领。

  时至今日,上清正一教符箓派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元符道人为茅山九霄万福宫主人,二十余年对道法勤求穷究,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道法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传承了杨许所传的上清经箓,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特别精修于符箓。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工草隶行书尤妙。

  道人怀着一颗济世度人之心,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除恶,并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道教教义,以更好地弘扬道教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利物济人的道德观,净化人们的心灵,澄心静意,开通智慧,以至趋向真善美的境地。 剑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