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狼啸津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113章 东北不抵抗
与此同时,张学良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蒋介石给坑了。
当初定下“不抵抗”策略,曾经跟国民政府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有过认真的沟通。
这么大的事情,张学良也不可能脑袋一热,独自做主。
蒋介石认为,国家最大的敌人是共产党,应该集中力量,扫灭共党余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然后再集全国之力,打败日本,把住在华夏土地上面几十年的关东军,彻底赶出东北,收复国土。
此时的国家,中原大战结束没有多久,各地军阀心怀鬼胎,听宣不听调,国军连续多次发起对红军的围剿,战乱不休。
蒋介石表示,国家无力同时进行两场战争,红军是一害,关东军是另一大害,从长远来看,日本关东军的害处,比红军更大,但是从短期来说,却是红军的害处更大一些。
两害相权取其轻,蒋介石定下先灭红军,再抗日军的策略。
张学良经过认真考虑,研究国情,认同蒋介石的这个策略,因为1931年的华夏,确实是狼烟四起,战后连绵。
3月下旬,国民党派出十万大军,采用“追堵兼施”的战略,对“鄂豫皖”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
红军采取采用“灵活机动、避实击虚、分而破之”的战术,激战两个月,从3月下旬打到5月下旬,历经独山、浒湾、桃花等战役,歼敌5000余人,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国军损失的人数虽然不多,五千人和损失,对于十万大军来说,完全可以承受,但进攻失败却是事实。
为什么十万大军,损失了五千人,就导致进攻失败?背后展露出国军各个派系之间严重的不信任。
“鄂豫皖”战役打响的同时,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爆发了更加壮大的战争。
蒋介石在4月1日任命何应钦为总司令,统率二十万大军,对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规模浩大的第二次全面进攻。
同样是在五月下旬,确切的说是在五月的最后几天,黄安战斗爆发,红军经过激战,击败何应钦,随即整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蒋介石勃然大怒,视红军为眼中钉肉中刺,于一个月后的7月1日,亲自担任总司令,率领23个师又3个旅,总共30大军,对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三次进攻。
红军毛主席指挥第一方面军3万余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避其锋锐,攻其必救,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消灭国军7个师,17个团,俘虏一万八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支一万五千余支,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三次国共激战结束的日期是九月十四日,距离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仅有五天时间。
张学良回头反思,发现日本关东军显然是瞅准了华夏内战不休的绝好时机,蓄谋已久,一旦发动,必然不会轻易罢休。
站在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角度,选择对日妥协,可能是一个最优选择,但是对于张学良来说,却很可能是一个最坏的选择。
而且“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有两个关键基础,一是国军必须消灭红军,二是在国军必须能够把日军消灭。
眼下看来,这两个基础,一个也做不到,蒋介石玩权术是一个高手,但是军事素养显然是短板。
但是必须注意到,东北本来就不属于老蒋的管辖范围,它是东北军的地盘,失去东北,对老蒋的国民政府声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仅此而已了。
而对于张学良来说,则是致命的打击,东北军成为没有了根的游民。
也许,在蒋介石内心深处,他对于张学良的猜忌,丝毫不亚于红军。
张学良坐拥数十万精锐的东北军,要人有人,要枪有枪,关键是还有独属于自己的地盘,威胁比红军更大。
殊知此时的张学良,刚到而立之年,年纪轻轻,部下忠心耿耿,而蒋介石比他大了足足十三岁,嫡系部队还没有张学良多……
日军侵掠东北,东北军不放一枪退却,成为丧家之犬,张学良威信扫地,蒋介石不费一兵一卒,瞬间瓦解了张学良夺位的可能。
可以说,蒋介石对红军的作战,以失败告终,但是对张学良和东北军的处理,却大获全胜,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张学良的痛苦和矛盾,正在于这里,自己全心全意支持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支持他统一国家,可是自己却被蒋介石狠狠捅了一刀,还没地方说理叫屈,满腔怨愤,只能憋在心里。
在这种情况下,津门的局势变得非常微妙,二十九军不属于东北军嫡系,张学良自己刚刚下令“不抵抗”,不可能立即自己打自己嘴巴,推翻先前的命令,让东北军出战。
此一时,彼一时,失去了东北的东北军,已经彻底失去了跟蒋介石叫板的底线,只能捏着鼻子忍了,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不过二十九军是杂牌军,张学良默认了宋哲元的抗日主张,不公开支持,但是也不反对,任由他折腾。
津门各界,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援军活动。
共产党趁机造势,大力配合,宣传抗日,号召众人为了把日本人赶出华夏大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一百块钱不嫌多,一分钱不嫌少,总之是尽一切力所能及,帮助任何愿意抗日的军队。
华家积极响应号召,公开在天津募捐。
华斌表示,只要宋哲元坚持抗战到底,他会把华家制造的碧藕玉金丸,无偿供给军队使用。
对于华斌的决议,华老太爷表示万分赞同,同时郑重的告诫华斌,也是告诉所有人,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人的道理。
日本人在津门有很大的潜势力,他们跟日本军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东军进攻东北时,津门的日本人也在暗中运动,试图破坏华夏人的抗日之心,几乎达到了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能收买的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威胁,无法威胁的干脆直接派人暗杀。
比如三井商会的三井寿,为了瓦解抗日宣传,亲自拜会津门总督,污蔑所有的抗日宣传,都是共产党员在暗中推动,激起官方人员对共产党的仇恨,进行严厉打击。
国民政府对日军侵掠东北,一直没有正式的官方讨伐檄文,而对共产党,却是残酷镇压,让三井寿钻了一个空子。
与此同时,三井寿送出大批金银珠宝,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津门官方竟然对侵犯华夏的日军没有什么行动,反而开始大张旗鼓的捉拿共产党员。
不过这种行动,遭到津门大多数人的反击,而且津门官方办事的效率低下,共产党组织严密,早有应对之法,他们收效甚微。
这时候,三井寿把矛头对准了主张抗日的人,决定杀鸡儆猴,让这些所谓的爱国人士,感受到切身的威胁。
三井寿很快圈出十几个人,他们都是津门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不管杀死哪一个,都能起到威慑效果。
但是到底选择谁为目标,三井寿却陷入为难。
还有就是,津门毕竟不是日本人的地盘,“九?一八”事变后,这里大军云集,万一遭到军队打击,关东军远水救不了近火,日本人只能彻底退出津门,这是难以承受的代价。
津门还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势力,它们每一个都不必日本弱,如果引起各国集体反弹,日本人吃不了兜着走。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政府和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的分裂,让三井寿暂时推迟了刺杀行动。
关内的抗日宣传,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地步,无法真正阻止关东军在东北的推进。
事实上,关东军发起进攻后,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反而收编了原属于东北军的部队,然后命令他们掉转枪口,成为日军侵略东北的先锋。
在这种情况下,刺杀名门望族显得不是那么急迫。
当然,刺杀计划依然没有放弃。
三井寿一方面观望局势,策划最周密的行动,另一方面从国内调派精锐,尽量做到完全之策。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东北大雪纷飞,进入寒冬,气温开始急剧降低。
东北军一直在失败,而东北军一直在推进。
同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降,随即派出三个团的兵力,配合日军攻打齐齐哈尔。
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
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下辖的第29团,全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各个重要城市。
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进攻嫩江桥。
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黑省沦陷。
11月25日,蒋介石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日军有条件同意这个方案,要求东北军全部撤出锦州,实际上毫无诚意,只是为了争取一个缓冲时间,并且为下一步的进攻做准备。
因为一个月的时间,关东军攻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的军队总共才两万人左右,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统治,日本急需时间,消化已经占领的地方。 狼啸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