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潞府风云

第203章 大同兵变震惊朝廷 游击将军连夜南逃

潞府风云 诀明子 5369 2021-04-06 11:3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潞府风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明嘉靖初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一方面北有蒙古鞑靼部落不断犯边,侵扰不断,南有倭寇横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各地的小规模民变时有发生。农民、矿众、盐徒纷纷加入抗争行列,而这个时候,朝廷在干什么呢,我们这位历史上绝顶聪明的嘉靖皇帝此刻正忙于和大臣们,为着给他爹争个名分而打口水战,一场大议礼之争席卷朝堂,蔓延到全国。

  在这场历时三年的纷争中,原先的内阁和武宗朝的那些文臣们纷纷下台,一顶顶乌纱落地,又一批批新人则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朝臣因大礼仪之争而迅速陷于派系分列,彼此攻讦,嘉靖皇帝则通过这场争论彻底罢黜了旧有的顽固势力,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力量,对朝堂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从此彻底掌握了这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也让他清醒的意识到一个问题,文官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要么你服从它被它牵着鼻子走,要么你就得学会控制它,让他从此乖乖听话。

  嘉靖皇帝是个很自信也很自负的人,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控制这些文臣们的办法,也一定有让他们乖乖听话的能力。

  就在朝堂上皇帝和文臣们,为给皇帝他亲爹个名分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边界重镇山西大同,发生了一次震惊全国的兵变事件。

  大同是成祖朱棣所设九边之一,为明时捍卫北边,防御蒙古外敌的战略要地,从来多战事。元朝覆灭后,蒙古人被洪武永乐两位强悍的皇帝兴兵多次讨伐,打的七零八碎,最后分裂成两大最强的部落,瓦剌和鞑靼。

  瓦剌强悍一时,多次南下侵犯大明边境,首领也先甚至曾一度率兵灭掉明廷三大营主力,俘虏明朝正统皇帝,差点把明朝变成宋朝一分为二,幸亏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才避免了悲剧。

  也先死后,瓦刺部落分散,逐渐褒落。而鞑靼从此强盛起来。成化元年,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地区,劫掠延绥、平凉、灵州、固原及大同等地,明朝主动放弃的河套地区就成为其骚扰内地的跳板,“套寇”也成为明朝中期的主要边患。

  嘉靖三年,为应对鞑靼蒙古不断骚扰,山西巡抚都御史张文锦认为“鞑靼屡次侵犯边关,却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所以他提议在军镇北部九十里的地方立堡五座,建成后,准备调军两千五百人前往戍守,每座五百人,作为大同的屏障。

  消息传出后,守边军士们纷纷抗议,大家私下议论,驻扎在距城这么远的地方,忍饥受寒不说,还要时常与外敌作战,可谓身心饱受摧残,更何况五堡相距百里,一有警报,难以相互呼应援助,这不是去送死吗?

  张文锦早就为边军骄悍,不服管束一事而恼火,听到边军抗议的消息后顿时雷霆大怒,道:“军令如山,谁敢不行!”他当即派自己的亲兵前往镇压反抗,不服则军法从事。

  守边将士大多已有家室,由此更加抵触,—个负责工程的参将贾鉴负责调兵,他把军中的一些传言添油加醋地报告了张文锦,说士兵们相互串连,计划集体抵制这一行为,宣称宁死不去。张文锦大怒,“还反了你们。”于是命令亲兵杖责营中小头目,欲追查治罪,于是一场意想不到的骚乱发生了。

  嘉靖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哗变士兵杀掉贾鉴,反出大同,聚集在边塞附近的焦山。这个时候,张文锦慌了,熟悉兵事的他很清楚,一旦叛军和周围的盗贼或外寇合流,则非同小可,于是赶忙派人招抚。哗变士兵其实本无反意,听说巡抚大人不予追究,也就受招回城了。

  这事本当告一段落,然而张文锦却不肯罢休“我堂堂巡抚说的话你当放屁也就算了,居然还敢造反,这还了得。”叛乱军士一回来,他就亲赴大同,传令下去“捉拿当初发动叛乱的首乱者—郭鉴、柳忠、陈浩、胡雄、秦彪、郭疤子等人”,这样,原本的兵营骚乱就演变成了兵变。

  七月二十七日,叛乱士兵在郭鉴率领下控制了大同,扬言要捉拿张文锦,文锦吓得当即逃跑,但整个城池已经被叛军占领,他无奈之下只得跑到代王府求救。结果兵士们又围了代王府,要求代王放出张文锦,不然就放火烧了代王府。

  代王害怕了,我这王爷做的好好的,我招谁惹谁了,我干嘛要受你连累,于是他毫不犹豫就乖乖把张大人给交了出来。

  结果可想而知,堂堂一省巡抚,朝廷的封疆大吏,就这么被叛乱将领郭鉴等人当场给杀了,还焚烧了他的尸体,同时一把火把他的镇守总兵公署也给烧了。

  叛军杀害张巡抚后,也是害怕朝廷追究,于是一个叫秦彪的游击将军建议,打开大同大牢,释放所有死囚,主要把前任大同总兵,因贪腐被参劾下狱的朱振放出来,请他作首领,然后由朱振出面牵头上书朝廷,请求赦免罪行。

  在此期间,大同整个被叛军占领,全城戒严,如临大敌。

  参与叛乱的首领以郭鉴等人为首,一共有三十六人,别看他们人前凶悍,一副我就反了我怕谁的姿态,心里其实早已是忧心忡忡,他们深知以下犯上,擅杀朝廷大员是什么罪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开始在一起饮酒,趁着自己脑袋还在的时候。

  八月初有一天,这日郭鉴再次聚集众人饮酒,说朝廷已经知道了这里的事情,下旨赦免了他们的罪名,过几日就会派兵部侍郎李昆前来安抚,他说着拿出一道兵部发来的谕旨给大家看。

  众将大喜,开怀大饮,以为总算没事了,唯游击将军秦彪闷闷不乐,连声问还有谁来。郭鉴这才说,听说还有新任大同巡抚,按察使蔡天佑,都督桂勇为总兵,太监武忠为监军都要来。秦彪当即感到有什么不对,这哪里是来招安的,说不好是来算账的。他向郭鉴进言,千万不可相信朝廷的招安,不如趁他们人马未到,赶快反出大同逃命为上。

  郭鉴听后哈哈大笑道:“堂堂朝廷,岂会唬人,我已经收到谕旨,皇上和阁臣商议后决定不予追究,君无戏言,岂会骗我,何况大同还在咱们手里,怕他个甚。现在反出大同,你逃到哪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逃得了吗?”

  秦彪再三相劝,郭鉴等人只是不听,他自知无法改变,回营后便闷闷不乐,一个人喝闷酒。这时身边恰有一个把总叫牛旦的,平时跟他关系不错,一问之下,秦彪把这事说了,那牛旦当即站在他一边道:“将军所言最是有理,朝廷不可信,咱们犯了这么大事,兵变叛乱,占领军事重镇,围攻藩王府,擅杀朝臣,哪个不是死罪?这都能赦免,不是唬人吗?如果你是皇帝,你能咽的下这口气?何况就算皇帝不追究,他身边那帮大臣能放过咱们吗?”

  秦彪道:“可我明明看到将军拿出来谕旨,说的是不追究啊,空口白话当然不可信,可那上面有皇上的旨意,阁臣们的签章……天子无戏言,朝臣都是出自孔圣人门下,更是一言九鼎,岂会有假,我其实也只是担心,并没有把握证明自己的担心啊。”

  牛旦一听,呸了一口,悄悄对秦彪道:“我的将军啊,你平时挺聪明一人,今天怎么就犯了傻了,天子君无戏言,朝臣一言九鼎,你听谁说的?依我看,他们耍起流氓来,比我们这些当兵的还要可怕!”

  你可能还不知道,咱们这最近新来了一个宫里的公公,说是为那镇守太监武忠打前哨的,兄弟们跟他混熟了,听他讲那宫里的趣事。

  他就说了,就在半个月前,有大臣不满皇上给他亲爹名分,朝堂九卿御史翰林二百多人居然跪谏宫里的左顺门,逼迫皇上收回旨意,当场还和有不同意见的朝臣大打出手,那叫一个凶悍啊。什么圣人之训,什么礼仪风度,都不要了,一个个还不跟那地痞流氓一样,谁碍着他们的利益他们就跟谁拼命。皇上也不是吃素的,当场下令锦衣卫杖打百官,据说打伤一百多人,打死二十多人,左顺门那是血流成河啊。”

  “什么,竟有这种事情?”秦彪一听大惊失色,酒也醒了一半。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朝廷是真不能信了,我原本就担心咱们的罪名实在是太大,这下看来他们是不会放过咱们的。他们比当兵的狠,不行,我得赶快告诉将军,我们得马上跑。”他说罢穿起盔甲就要出去。

  牛旦拦住他道:“将军千万不可,你这样去没用的,郭将军等人父母妻儿都在这里,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铤而走险的。你怎么就不明白,他们不会相信你,也不会跟你一起走,甚至明知死路一条他们也会等下去。”

  秦彪着急道:“那怎么办,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

  “我的将军啊,你怎么还不明白,现在这时候了,谁还顾得上谁,能跑一个算一个吧。我的意思您赶快想法子,我们自己跑,能跑多远跑多远,先离开大同,留在这里只有陪他们一起等死啊。”

  秦彪这才慌了神:“这,问题是我就是想跑,我能跑哪里去,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不成让我去投奔蒙古人?我堂堂大明将军,让我投靠外敌,还不如让我死了算了。”

  牛旦小声道:“谁说一定要投靠外敌了,眼下我们主要是得想法子离开,先离开再说,天下之大,哪里还没有咱的去处,咱得先活下来,不然别的都是扯淡。”

  秦彪道:“你说的有理,可眼下大同城全城封锁,我,我怎么出去啊。我倒是无家无口,我一个人也出不去啊。”

  牛旦沉思片刻,眼珠子骨碌一转,小声道:“我倒是有个主意,可保你安然离开。”说着凑到秦彪耳朵旁嘀咕几句。

  秦彪大怒道:“你个混账东西,你这说的什么话,你让我……”

  牛旦着急道:“我的将军,都什么时候了,快别讲究这些了,活着比啥都强,而且此计要成,你偏偏不能一个人走,不能悄悄的走,得大大方方的带上你的亲兵走,衣锦还乡那是人之常情,你一个人反而让人生疑了。”

  秦彪愣怔半晌,好容易才点了下头。

  几日后,他跪倒在郭鉴跟前,痛哭流涕,说接到家里家书,父亲病危,他身为家中独子怎能不回去,请求准他回辽州老家侍奉父亲汤药,然后再回来。那郭鉴也是个孝子,听后思索一阵便答应了。问他有何其它请求,他只是说常年征战在外,好容易回家一趟想带上自己的亲兵卫队回去,显摆显摆,郭鉴也批准了。

  就这样,在八月初一个夜里,秦彪带领手下几个把总郭芳、王平、和牛旦,率领自己的亲兵八十多人策马悄悄的离开了大同城,一路狂奔,逃命似的往南而去。 潞府风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