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潞府风云

第244章 嘉靖帝对起义剿抚不定 众大臣分两派暗斗明争

潞府风云 诀明子 5185 2021-04-06 11:3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潞府风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事实证明,张安即便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对形势的掌握都远比陈卿清楚。潞州是动不得的,无论什么原因,无论你是谁,敢动这样一座城市都是自寻死路。因为这里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藩王所在。大明的藩王,虽然被朱元璋之后的后世之君屡屡猜疑,越发冷落,但那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宗族,代表着老朱家对天下的统治,除了皇帝,谁都动不得!

  潞州被攻之前,沈王便率领全家匆匆逃离了王府,当时整个潞州不是在陈卿的占领下便是在他的围攻下。他们出逃无路,正以为必死之时,宜山郡王朱铨满,也就是他的三弟想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他让人从王府内仓调出很多存粮,又从市面上临时征用了很多马车驴车,把沈阳中护卫两千兵士扮作运夫,他们则扮作商贾,旗号打着申家马队的,就这么堂而皇之的一路北上。这事自然瞒不过申家的耳目,然而藩王冒充你你又能怎么样,只能感到荣幸罢了。

  就这么,一路上青羊军见到是申家商队,他们都知道申家和主帅副帅的关系,纷纷让行,连例行检查都免了,沈王就这么带着家眷一路跑到了京城直达御前。嘉靖皇帝亲自热情接待了他,才知道潞州民变已经到了这般地步,顿时龙颜大怒。

  这时候,朝中为着青羊民变的事情,剿抚两派已经争论了一个多月了,正相持不下。以内阁首辅杨一清和吏部尚书张璁为首的强硬派一直主张剿杀,以暴制暴,支持他们的只有兵部尚书李承勋,但李大人如今已经年迈,最近一直在跟嘉靖闹着回家养老,心思并不在这事上。

  而嘉靖本人喜欢清静,觉得杀戮有损功德,他内心是倾向招抚,礼部尚书桂萼在这件事上再次站到了皇上这边,他也主张招抚,户部尚书梁财就更不用说了,只要不花钱怎么都成,如果非要花,花小钱不花大钱,招抚自然是比剿杀花钱少,所以他坚决支持皇上招抚。很多和杨一清不对劲的御史们这次也纷纷站到了皇上这边,又能和首辅大人干仗,又不得罪皇上,这种机会多难得啊。

  一时间,朝内主抚派明显占了上风。

  于是李福达案宣判后,嘉靖就此事下旨给山西巡抚常道“贼据险,攻之恐难卒拔,请先抚之,不然,然后加兵。”

  常道接旨后无奈,只得还请那高平监生李克纪继续上青羊山招抚。

  几日后,杨一清听说此事,再次面见嘉靖,要求废抚为专剿,嘉靖不听,最后勉强同意恩威并施。为了配合抚而做做样子,于是他下了第一道加兵的旨意给大同总兵官鲁纲。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着鲁纲量选所部各地放惯经杀贼官军,并原带京营军马,前去卫辉、彰德附近地方驻扎。山西、河南二省守巡、兵备、守备等、各统所部官军、民兵俱听节制调遣。如果各贼执迷不悟、负隅顽抗,不曾束身归罪,即便督军相机进剿。常道也就移在潞州临近去处,与鲁纲相为犄角,共图成功。若各贼输情悔罪,将先次敌杀官兵首恶人犯,绑获送官,明正典刑,任照前旨抚处,具由回报。钦此!

  旨意中虽然做出了一副要剿的样子,但还是对招抚抱有强烈希望,寄希望于招抚之策能成功。此后,他又接连两次下旨,告知山西巡抚常道,不可废了招抚之道,虽然加了兵,抚还是要的。

  常道接旨听后淡然一笑,把旨意扔到一边,拿出杨一清给他写的书信,又看了一遍,随即上奏朝廷他的意见。

  “既如此,请朝廷再敕赵廉暂以三关事务付游击邵定带管,简选精锐官军,召募乡导枪勇,相机行剿。河南诸军悉听节制,贼凡被胁者,听投首解散。”

  同时既然要抚,就干脆拿出诚意来,鼓励能人义士前去招抚。他又写道:

  “建议,有能擒斩陈卿及有名首恶者,赏银三百两、军职升三级、世袭军升实授百户;民授土巡捡,仍将逆产给赏。如陈卿父子兄弟及同党能自相摛献,悉免本罪,仍照数给赏。有能倡众入贼巢,招抚余党五百名以上,及自能招抚三百名以上者,俱升实授二级;二百名者一级;一百名者署一级;不及数者赏银三十两如陈卿等能束手听抚,先将执去职官送出,许赴军门自诉,奏闻处置。若仍不悛,各该官兵即督率进剿,邻近地方俱严加防截,失事官员听以功赎罪。事宁之日抚按官通查功罪,奏请定夺!”

  这一道疏一上,聪明的常道大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应对青羊之乱的策略,即边剿边抚,剿抚并用,俗称“两边倒”,这种建议既照顾了皇上的意思又不得罪首辅大人,奏章一上,嘉靖许之。

  又几日,吏部尚书张璁听说此事,当即求见嘉靖,表示对青羊流民起义必须坚决镇压,任何以抚为主或者剿抚并用的策略都没用,是对贼匪的纵容。

  张璁原是保常道的,这下听说常道提了剿抚并用之策,对此人印象顿时不好,对嘉靖道:“山西巡抚常道此人首鼠两端,专务媚上,对青羊民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议别选有能力的人去取代他。”他再次将自己写的《请平潞州议》给嘉靖看,特别重提了唐朝中期淮西为乱,唐宪宗如何处置的事例。

  “淮蔡为乱,天子伐之。既伐而饥,天子活之。始议伐蔡,卿士莫随。既伐四年,小大并疑。不赦不疑,由天子明。凡此蔡功,惟断乃成。既定淮蔡四夷毕来。遂开明堂,坐以治之。”

  “皇上,宪宗之时,内有宦官掣肘,外有藩镇割据,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国力也大不如前,而宪宗犹以独断而成平淮西之功。本朝国富兵强,皇上允文允武之德,又非唐宪宗可比,夫岂断有不足者哉?必不然矣!”

  嘉靖就喜欢张璁这种说话的方式,他从不像杨一清一样上来就讲什么国破家亡的大道理,说什么宋朝和元朝末年就是对地方民变处置不力,动辄想招抚最终导致亡国。他老拿这些反面教材吓唬他,却不明白嘉靖是个极其自负的人,这些话他根本听不进去,更讨厌别人拿他跟那些亡国之君放在一起对比。

  而张璁的奏对总是以正面历史为例证,充分照顾他作为一个帝王的尊严。张璁很明白,嘉靖是个好胜心和权力欲极强的人,对于青羊民变一事他是肯定要处置,而且只能赢不能输,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既然皇上是这个心思,那就好办了,只不过想法子,让他接受一种能达到这个结果的其它方式而已。

  果然他这么一说后,嘉靖态度有所软化道:“卿历指山西贼情来说,以主剿议为当。夫民乃天民,立君以主之,正使其教善伐恶,岂可坐视以恣其凶顽?今彼之罪人,皆知有不可赦之理。非朕偏用桂萼之言,自取姑息之讥,遗后患也。

  但陈卿等人始为贼之时,本因有司以彼强富之徒不供差役,以跟寻过犯,迫逼而成。当时缓缓治之,岂能若是?贼之罪在必可杀,而此等官员与贼无异,今贼深居山险,故恃此纵恣。若加进剿,只是添害地方,与提督之添设,俱为无益。

  只将常道并该州官更换,令其调用本处乡兵,把截要路,困之旬余,设法进捕,杀而不宥,如此可也。若专剿则功无可成之日,专抚则失其威。而今还以抚剿为言者亦自使任事者从便成功耳!卿可将此谕同二臣熟思之!”

  意思是常道的事我就不跟你争了,你爱换就换,但这剿抚并用之策还是不错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到了现在,皇上终于同意了在一意招抚之前加个剿字,剿抚并用,剿在抚先,这在张璁看来就是一种进步,至少他不再那么偏执于只是招抚而不剿或者为了配合招抚而剿了。

  张璁见皇上心意已动,又问皇上到底是在担心什么,嘉靖把兵部尚书李承勋那道祈求退休回家养老的奏疏给他看了。在这道疏里,李承勋表达了对这件事的关注,并提出了一些诸如地方上的问题,如地方官员剿匪谋略不高,事权不一等。

  “山西潞城之贼数百人耳,倚山负固,类穴中之鼠,计取则易,仰攻则难。官军轻用其锋累取挫衄,合四处之兵十数倍之众,以讨小寇,而不统于一人。臣窃忧之。用兵在谋不在众,事权当一不当分。昔剿山寇满四、叶宗刘辈皆用近寨壮丁,贼中胁从,以收全功。顾用之者方略,何如耳。宜行镇巡各官,彼此协和,先为可胜之计。而后以兵随之,有功则同赏,误事则同罚。亟为荡平,以安黎庶”

  张璁看后也不得不感叹道:“李尚书老成谋国之言,却是深思远虑,比我们想的周到。”

  嘉靖点点头道:“卿等连日奏陈山西贼情事,谓只可剿,不可抚。朕奉天命,为民之长,岂可纵害而不之除。已如卿等拟行了,但恐兵难进耳!”

  张璁这下明白了“原来皇上执意招抚,除了他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君王有不杀之威外,他最大的顾虑是万一派兵,剿不成怎么办,你们口口声声剿剿剿,这么多实际问题,兵员的问题,粮饷的问题,统兵的问题,用人的问题,都很麻烦,如果朝廷兴师动众去剿杀,再败了,到时候进退两难就麻烦了。打仗毕竟不是一件容易事,那不仅是白花花的府库银粮,还关乎朝廷尊严,天子脸面,这事还真该从长计议。”

  明白了皇上的担心,张璁心里便有底了。

  “我这人,让我攻心还行,论攻战我还真不懂,礼法道义是我强项,但兵事方面你就是逼死我,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张璁想着,“看来这就得去找首辅大人了,这家伙主持军务出身,曾多次带兵平叛,还做过三边总制,如今出将入相,可谓文武双全,这接下来就得看他的了。”

  张璁于是就此打住不说了,他找了个理由离开皇宫后,直接便去找了内阁首辅杨一清。杨一清这些天一直也在为此事努力,听张璁说皇上态度有所软化,大喜,又听张璁说皇上担心的原来还有兵事的问题。杨一清道:“这事包在我身上,既然皇上态度已有所松动,我就再给他添上几把火,然后顺带着给他吃个定心丸。”

  张璁高兴而去,杨一清当即关闭房门,开始即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奏折让人给嘉靖送了去。

  次日午后,嘉靖皇帝开始批阅奏折,他一般都是先看内阁的,内阁中又以首辅杨一清的奏折为第一要务,他慢慢打开奏折,发现这次杨一清上的居然是一道专折,名字就叫《论青羊山奏对》,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这都不像这位阁老的风格啊,于是嘉靖开始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看着看着,脸色都变了。 潞府风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