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不寻常事务所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只听来客说道:
蜀国后期是个什么情况呢?人才凋零,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只有姜维。
景元年间,司马昭以为蜀国大将姜维屡屡骚扰边疆,想要派大军伐蜀。群臣皆曰不可行,唯独钟会说蜀可取。
灭蜀之战里,姜维先是跟以前一样,与邓艾对恃,结果钟会带着大军在另一边把汉中拿下了-----汉中是西蜀的头一道门户,刘备当年占了汉中,曾高兴地说:“这回就算曹操亲自来,也没用了。”言外之意,如果汉中在曹操手里,曹操一来这麻烦就大了。自蜀汉立国以来,汉中首次失守,等于大门被人砸破了,姜维大惊,马上回防,来不及抢回汉中了,只得退守剑阁。
剑阁也是个险地,就算邓艾钟会合兵一处,也不见得能推下来。但拿了汉中,钟会就是立下前所未有的功劳,当年魏武帝曹操都没拿下汉中!拿下汉中之后,就算没有一鼓作气灭蜀,面对魏国的强大国力,蜀国也很难再支撑了。
钟会初次上阵就立下如此奇功,我认为他的未来发展潜力肯定可以超过姜维、邓艾,当然,最后他定的是谋反罪,史书上就得尽力削减他的功绩,但这功绩光用春秋笔法也不能完全抹杀掉,还得把他和邓艾并列。
邓艾作战多年,未得蜀汉寸土,要是再不做点啥,以后恐怕就得伏首听从钟会的指挥了。一个多次击退蜀国北伐沙场老将,毕竟是有点尊严的,怎么能甘心听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使唤呢?所以邓艾就没去会合,而是打出了一张狠牌,偷渡阴平,直取蜀汉!当年魏延就建议诸葛亮用类似的计策,让诸葛亮在正面牵制,由魏延以奇兵突袭长安,诸葛亮求稳,没采纳,这回邓艾用上了。
邓艾儿子邓忠带五千辅兵拿着工具开道,邓艾亲自带三万披甲精锐随后,到最后没路了,邓艾一声吼,带头把毯子裹身上滚下去的。
蜀国内部承平已久,很多兵都没打过仗,没有战斗力,死的死,降的降,邓艾一路势如破竹,刘禅就问大臣们怎么办,大臣们说,派诸葛瞻先挡着,再找姜维救援,这个可以打!
刘禅就把成都附近能调动的兵力都给了诸葛瞻,组了七万大军,迎击邓艾。
而姜维那边呢,可以说是双拳难敌四手,顾前难顾后。挡邓艾把钟会漏了,刚把钟会挡住,后边又被邓艾绕后把菊花给暴了!-----本来这边守着形势还不错,据史记钟会因为道远运粮困难,邓艾又没来,姜维守着剑阁确实比较难啃,都在“议还”了-------拿下汉中功劳也够大了,消化一下,回头再来呗。
邓艾偷渡阴平直取蜀汉的消息一来,这回轮到姜维这边“议还”了,那为啥没第一时间回去呢?估计是感觉后边应该能把邓艾拿下,不用回去。这边要是回军了,钟会再趁机把剑阁一拿,追着姜维屁股继续推进,蜀军在战略上就更被动了!
从一些史料上分析,邓艾一路上扣掉翻山伤亡、作战死伤、关卡留守的兵,当时扑向成都的主力战兵,有说万余的,有说两万的,他们一路上散布流言:姜维已经投降了,钟会带着二十万大军已入蜀正在扫荡,后边司马昭还带着五十万大军正往这开,我邓艾只是先锋!聪明的赶紧投降!
诸葛瞻一听就吓住了,放慢了进军速度,耽误了战机。
但就实际来看,七万大兵以逸待劳打两万疲兵,按理说,就算不全歼对方,起码能挡住吧?
可问题在于确实就是没挡住,让人打了个落花流水,最后诸葛瞻拔剑自杀了,死前说自己有三罪,其实可以称为三大遗憾,其中两大遗憾是啥呢?“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我寻思这话里的意思,好像是这两个遗憾能解决,他就能大权独握,在没有任何人能限制他之后,敌军也必不堪一击,他守哪都能守住,最后一个遗憾也就不存在了。对此,咱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黄皓这人吧,本来姜维想除掉他,刘禅没让,说这人就是一个传话的,你动他干啥?姜维也就放弃了。后来黄皓跟诸葛瞻勾结到了一起,上表说姜维这人北伐劳民伤财又没占着啥便宜,咱收了他的兵权,让他当益州刺史吧。姜维不同意这事。
按黄皓、诸葛瞻等人的意思,如果刘禅能把姜维果断拿下,那就是国之大幸也!但这不得不说刘禅是个比较仁德的君主,别人要除姜维,他也坚决把姜维护住了。东吴那边是怎么解除权臣诸葛恪兵权的呢?你不同意放弃兵权,那就请你吃饭,宴会到一半,皇帝尿遁,刀斧手一拥而出,当场砍死诸葛恪,以谋反罪夷三族。
姜维提议去屯田,不再参与朝堂决议,刘禅同意了。
------为什么刘禅不给姜维、诸葛瞻大权独揽、想杀谁就杀谁的机会呢?先例一开,以后就不好收拾了。魏国吴国那边,首辅军政大权一把抓,办事效率是很高,但对皇帝来说太危险了,被架空后只能看对方脸色行事权力太大。像曹家、司马家那样,军政大权一把抓,老子想当忠臣就当忠臣,子孙后代不想当忠臣了,提出要自己当皇帝,皇帝就只好禅位。皇帝不听话,权臣是真敢动手废掉甚至杀皇帝的!
曹魏那边,君臣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谋反罪简直就跟批发一样往外出售,大臣动不动就被夷三族;高层清洗,洗来洗去居然把国家政权洗到司马氏那边去了。孙吴那边清洗得更夸张,很多高层将领最后都没啥好下场,各种非正常死亡,很多人要是在蜀国这边根本就可以不死的,比如诸葛恪虽然好大喜功不听劝,给吴国带来了损失,但以前也是立过功劳的,罪过真够不上被夷三族,要是放蜀国这边最多也就是降职劝告。
蜀国这边气氛就比较友好,刘禅对权力制衡的大方向还是有把握的,当了四十二年皇帝,不但一次清洗运动都没有,连被皇帝下令处斩的都没有一个,这有点宋朝皇帝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思。唯一的一次清洗是诸葛亮死后,杨仪跟魏延争权,都说对方意图谋反,杨仪在没经过皇帝批准的情况下,将魏延以谋反罪夷了三族,刘禅认为他这做得有点过了,所以回头就厚葬了魏延,把杨仪冷处理了一下,安排了个闲职,杨仪不乐意了,发牢骚:“要是老子当年把大军带到魏国去投降,至于到今天这地步么?真后悔啊!”这话被费祎打了小报告给刘禅,刘禅就把杨仪免职了。后来三国志记载,“杨仪至徙所,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诽谤的什么,史书没记,后世有人推断说,杨仪和魏延都是主战派,是被费讳挑拔而自相残杀,可能费祎开的价码是摆平了魏延之后,让杨仪掌军,结果杨仪被费祎给坑了!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主战派声势大弱,休养生息派占了上风,连续十四年只打了一场防御战;不打仗了,杨仪这行军长史不就成摆设被架空了么?史书上记的牢骚也许就是句被夸大的气话,说不定想反面论证,“要是老子有反心,当初就应该把大军带到魏国投降,老子当初没把大军带到魏国投降,就说明老子没反心啊!他们怀疑老子有反心这不是扯蛋么?”-----刘禅下旨把杨仪收押调查,结果杨仪在狱中自尽-----我感觉这就有点被自杀的意思。
当初夏侯霸穷途归蜀,刘禅把自己老婆孩子拉出去跟夏侯霸见面,说,我岳母就是夏侯渊从妹,咱一家全是亲戚,你看,我儿子还得管你叫舅舅!一下子就让人家安心了,可见刘禅可能不够勇敢,但绝对不糊涂。
在邓艾攻破绵竹关之前,刘禅也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反击。但绵竹关破了之后,为啥刘禅召开会议商量之后,果断投降呢?
史书上因为刘禅投降得太果断了,好一点的评价说这人好比齐恒公,像齐恒公用管仲那样用诸葛亮时能成就霸业,重用小人黄皓时就被坑了。中一点的就说这人才能平庸,不是中兴之主。大多数给出的是负面评价,如果光看三国演义的话,你会感觉刘禅基本是个二代废物,糊里糊涂,得过且过,胆子还小,敌人大军刚到成都他就投降了!
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先贤孔子修史时都免不了用点春秋笔法,让历史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何况普通史书作者呢?
所以我们看史时,不能光看史书作者的评价,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陈寿寄晋国篱下,自然要看人眼色行事,上边要是暗示他黑刘禅,他为保身家性命,把笔道曲上几曲,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一定是因为刘禅下令投降么?安知不是怒的姜维迟迟不回援?不是怒的诸葛瞻以优势兵力以逸待劳还被邓艾打得一片涂地?不是怒的东吴打着救援的旗号趁火打劫?
在没有上帝视角、没有全球卫星通讯的情况下,如果你知道情势是这样的:
(会已攻克汉中,收降姜维,合兵二十万入蜀,使邓艾为先锋,兵锋指处,江油、阳安、绵竹一鼓而下,诸葛瞻惨败,兵将尽丧,蜀地已无险可守,司马昭大喜,亲率五十万援军攻蜀,东吴知蜀汉大势已去,以救援为名,亦来攻蜀)
那你有多大勇气把整个蜀地的百姓和自己的家族都赌上去,大叫一声:和他们死拼到底!宁可西蜀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也要咬掉他们一块肉!
从魏蜀两国实力对比看,不是蜀国这边水平差,是魏国敌人太强大。
当时是啥形势?就像玩DOTA或是英雄联盟,敌人破了我方三路高地塔和兵营,暴了三路大兵浩浩浩荡荡杀过来了;敌方的前锋英雄已经带兵直扑基地了,而我方英雄呢,四打一居然被团灭了,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核心英雄姜维还在很远的兵线那跟敌人英雄对恃补兵,你说这样真的还能打么? 不寻常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