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献给川剧艺术——贺许倩云舞台艺术六十五周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一生献给川剧艺术
——贺许倩云舞台艺术六十五周年
为庆祝表演艺术家许倩云从事川剧艺术六十五周年举办的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搞得也很好。这说明省委宣传、文化部门对川剧的重视,对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尊重。刘厚生以及康式昭、李振玉、黎继德等专家,从北京赶来出席;长期与我们共同为振兴川剧奋斗的重庆朋友(包括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和领导,又与我们共襄盛举。这些,都令我感动和感谢。
引领我喜欢川剧艺术的,许倩云是其中之一。我童年时代看川剧,只喜欢看武打。真正爱川剧,是上世纪50年代初看了《柳荫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了《柳荫记》,从此爱川剧。(这句话标志着川剧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这里说的《柳荫记》,是一个代表。它既包含了《柳荫记》,又包含了当时受观众欢迎的一批戏。其中,我特别喜欢《评雪辨踪》。这是个可列入世界喜剧的精品。两位主演之一,就是许倩云。倩云把一个不顾父亲反对,爱上满腹诗书的穷秀才、酸秀才,既能与之共患难、又能在生活中取乐的中国妇女演得淋漓尽致,使人终生难忘。至今我还记得辨足迹时的台词“有朝时运来,草履变钉鞋”“有朝时运落,大脚变小脚”和以后打架时说的“两口子打架,与砂锅无关”,等等。我曾经与热爱川剧艺术的张爱萍将军开玩笑,说他再来成都时,我愿和倩云为他表演《评雪辨踪》的片段(只说不唱的片段)。可惜张老已乘鹤西去,我们只能在这里表示对张老的缅怀。
李致与许倩云
1982年,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至今已二十五周年。这二十五年,是四分之一个世纪。在此期间,我和倩云的接触很多,我既是她的戏迷(新名词是追星族,更时尚的叫粉丝)之一,也是她的朋友。1983年秋,振兴川剧第一次晋京汇报演出,邀请了川剧界有代表性的十三位表演艺术家参加。他们除了指导公开的演出外,还在内部作了艺术交流演出。小平同志专门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看了这批表演艺术家的“折子戏片段演出”专场(其中就有袁玉堃和许倩云的《祭灶》),演出结束后又专门与十三位表演艺术家合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十三位表演艺术家有十一位先后离开人世,健在的仅有杨淑英和许倩云。杨淑英因眼疾在家颐养。目前,仍活跃在川剧界的只有许倩云。
活跃在川剧界的许倩云,无论是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和有关座谈会上,她总是向领导和媒体陈述川剧的处境,呼吁领导和社会重视川剧这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川剧能摆脱困境。
活跃在川剧界的许倩云,长期认真地教学生,帮助青年演员提高表演艺术水平。许多青年演员亲切地称她为许妈。她一生教过或指点过的学生难以计数,其中获全国梅花奖的川剧演员就有六位。这次从西安特意赶来清唱《芙蓉花仙·冷泉山》的“第一代花仙”张宁佳(现在已是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也是她的学生。坐在对面的喻海燕,是《芙蓉花仙》的“第二代花仙”,梅花奖得主(现为绵阳市文化局副局长),也是她的学生。热心教学和指点,使许倩云长期积累下来的川剧表演艺术得以继承。
活跃在川剧界的许倩云,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出版了《许倩云表演艺术》一书。
活跃在川剧界的许倩云,积极参与各种大大小小振兴川剧的活动。她为川剧事业的每一个成就感到高兴,又为川剧事业的每一个困难感到忧心。
作为川剧人,为川剧艺术做一些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坚守阵地,无论在顺境或困境,都能把自己的精力献给川剧艺术(由于演出不多,一些川剧人兼搞了别的一些事业,是可以理解的)。许倩云正是一生坚守阵地,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川剧艺术的人。这样的倩云,值得人尊敬和热爱。愿更多的川剧人能像倩云这样。这是川剧能否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年前,在倩云七十华诞之际,我曾代表天宝和姜泽亭同志致词祝贺。我说:“倩云是川剧表演艺术家,她的一生与川剧的发展分不开。我与她相交半个世纪,对她有所了解。刚才她说今天来的客人都是她的亲朋好友,是她所爱的。”(倩云当场插话:“哪个爱川剧,我就爱他。”)这以后,我常说这是倩云的名言,也多次引用。接着倩云的插话,我又讲,“我们爱川剧,倩云爱我们,我们也爱倩云。我们爱她的艺术,爱她的为人,爱她献身川剧艺术的精神。”事过十年,这仍是我要说的心里话。
祝倩云健康、长寿、愉快!
2008年5月9日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