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芙蓉花仙》的启示——序《好一朵芙蓉花》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李致 1873 2021-04-06 09:0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芙蓉花仙》的启示

  ——序《好一朵芙蓉花》

  芙蓉花川剧团(即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在80年代共演出近一千五百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84年拍成电影,1988年应邀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现在又即将东渡日本作为期一月的演出。这对一个县的集体所有制的剧团来说,确实难得,尤其是在整个戏剧舞台艺术都不太景气的时候,更显示出它的难能可贵。认真总结《芙蓉花仙》的经验,将有助于振兴川剧事业的发展,促进川剧艺术的繁荣。

  川剧有它自身的传统艺术魅力,正如周扬同志在1983年所说:“川剧在国内外,远远超过一个地方剧种的影响。”在戏曲面临着某种“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抢救、继承,把川剧艺术保留下来。但任何一种艺术都必须随时代的变革而发展,一旦停止发展,必然会僵化甚至消亡。正是这样,我们把“抢救、继承、改革、发展”作为振兴川剧的方针。《芙蓉花仙》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芙蓉花川剧团认真执行这个“八字”方针分不开的。这出神话故事剧根据川剧传统剧《花仙剑》改编,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它是继承了传统而不是脱离传统。它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又在二度创作上注意适应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大胆改革。当初在改革的步子上,有的跨得适当,有的“迈得大了”一些,以致引起争论。这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芙蓉花川剧团冷静地听取各方意见,既不灰心丧气,东摇西摆,又注意加强川剧特色,使之成为川剧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任何剧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有独特的保留剧目,才能形成剧团的特殊风格和拥有自己的优势。芙蓉花川剧团的保留剧目就是《芙蓉花仙》。它经受了各种困难和冲击,历久不衰,观众人次达一百六十万以上,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与某些剧团不抓自己的保留剧目,东拼西凑、得过且过、观众锐减、经济亏损是迥然不同的。有了好戏应该广泛上演,芙蓉花川剧团在这点上也是做得很好的。不像有些剧团有了好戏,或基础较好的戏,但却没有广泛上演。因为他们是为艺术节或调演,为晋京或出国而演出的。如果这个目的不能达到,或是已经达到,再好的戏也可能束之高阁。以质量赢得观众这是一个真理,特别是在文化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一些剧团老是埋怨观众少、青年人不愿看川戏,但他们就是不问自己是曲高和寡还是“曲低和寡”。《芙蓉花仙》的实践证明,有质量就有生命力,有质量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剧团要赢得观众,不能老待在一个地方演出。需要经常巡回演出,特别是深入基层演出。当前,剧团要“移动”一下,确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政府关怀和支持。但如何“移动”是大有学问的。有些剧团一说巡回演出,眼睛就盯着几个大中城市,剧目质量不高,队伍却往往很庞大,千里迢迢地跑来跑去,但卖不了几张票,甚至出现了“拿钱取人”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拿出有质量的戏,眼睛向下,由近及远,省吃俭用,送戏上门,观众多,负担小,两个效益好。这是大家赞扬的“爬地草”精神。芙蓉花川剧团就是具有“爬地草”精神的川剧团之一。要做到这一点,既有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状态问题。搞艺术需要献身精神。芙蓉花川剧团继承了50年代艺术团体为人民服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以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芙蓉花仙》的成功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甚至被称为“芙蓉花仙”现象。不少川剧理论工作者积极地对这个现象加以剖析,联系实际,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黄光新、李远强是研究“芙蓉花仙”现象的积极分子,他们所作的《好一朵芙蓉花》是研究“芙蓉花仙”现象的可喜成果。我衷心地感谢他们。他们要我写一篇序,学术著作的序应该具有学术性。但我没有作理论研究,以上无非是杂感而已。

  1990年4月7日于病房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