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有所为,有所不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总经理的12大商道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3.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一把手,只讲结果不讲过程,谁分管谁说了算,总经理可以先斩后奏裁掉副总,他们拥有99%的权力,我只有1%,就是管好手下的几个高层。
——严介和
《老子·第四十八章》有言:“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这几个字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当中,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领兵打仗也是如此,有所取就要有所舍,有所攻就要有所守,贪心太大,必遭祸害。
老子认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管理者应该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地回归于淳朴,社会就自然地趋于安定,自会呈现国富民安的太平世界。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这种“无为”包括三个方面。
{1}尽量让下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领导者应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2}给下属自由的思考和休息的时间,不要实行使下属负担过重的政策;
{3}给下属充足的发挥空间,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CEO的工作可能是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但是当企业的业务规模不断变大后,总经理就不能一竿子插到底,不然的话,公司的中层起不来,总经理和所有的员工也都非常累。
但这并不是说领导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是要领导者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口出怨言或者发牢骚、自叹倒霉的领导者并不称职。
“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符合辩证法的原理。“有为”是手段,“无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来,“有为”和“无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为工作方法来看,它们能够殊途同归,共同达到“治”的目的。
随着公司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一个总经理,即使精明强干,能力超群,也是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的。他必须忽略可以忽略的东西,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那么,如何做好“有为”与“无为”呢?
首先,总经理只需在事情的开始阶段表现出“有为”来。实践证明:很多事情不必高层领导者躬亲其过程,而只需要在开始表示一个态度就可以了。这种表态可以称为“拍板”,也可以称为“决策”,算是“有为”的举动。
某企业的总经理,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企业家。公司里的事,不分大小,她都要亲自过问。她手下有5个副总级的干部,但她不放心,不放权,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身体累垮了,企业还是不断出问题。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而又什么都不想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次,总经理只需在事情的中间环节上表现出“有为”来。此时的“有为”,是为了引导、完善群众运动,促使高潮的到来。而当高潮形成后,他应当奔向新的目标,在新的领域开始自己的“有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企业家有三种境界:第一是亲力亲为;第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是无为而治。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难的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放弃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的利益,如地位、名誉、福利、家庭等。而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往往是趋之若鹜的东西,怎能弃之不要呢?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作出正确的选择。 总经理的12大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