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深度影响

第3章 共情能力:最高级也是最基础的一种人际能力

深度影响 崔璀 6017 2021-04-06 09:0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深度影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有了共情能力,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与他人建立信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共情”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这几年甚至可以说它是各种沟通课程里的核心词了。我们夸一个人会说“她好通情达理哦”;养育孩子,也提倡共情式沟通;商业领域更不用说了,处处提醒我们要站在用户的立场,共情用户。可见,共情作为一种特质,已渗透在人际交往的各个领域。

  共情能力也是我认为最符合影响力特质的能力,因为影响力是“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认知和行为”的一种能力,而共情无疑是最贴近“让别人乐于接受”的能力——你得先理解别人,才有让别人乐于接受的可能。

  关于共情,我有一个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故事 。

  2014年,诺特医生刚从叙利亚战争中回来,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接见。被女王亲自接见,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但问题是,诺特医生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名PTSD患者。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英文缩写,指当一个人由于应对重大压力,比如经历了死亡威胁,或者目睹他人死亡、威胁和伤害所导致的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易怒,有时甚至无法开口说话等。

  在白金汉宫,诺特医生的这些症状忽然集中爆发。他坐在女王对面,无法集中注意力,说不出话来。

  诺特后来回忆说:“我并不是不想和她说话,我只是不能。”

  女王发现了诺特的异样,她问他:“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

  诺特医生一边忍受着病症的煎熬,一边想:“你能帮我什么?谁也帮不了我!”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紧急叫医生?若医生赶来,就会带走诺特,一场无限期待的会面就这样被打断了。可想而知,诺特日后回想起来,该多么沮丧。

  或是不断询问诺特:“你怎么了?”虽然女王的出发点是关心,但在那个时候,无疑会引起诺特更大的焦躁和不安:“这可是女王啊,天哪,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发病呢!”

  事实上,女王做了什么呢?她递给诺特一块饼干,说:“我们为什么不喂一会儿狗呢?”他们没有再继续坐着交谈,而是花了20分钟时间喂狗。没有人说话,两个人只是静静地看着狗吃饼干。20分钟后,诺特感觉好一些了。

  这20分钟,诺特医生几乎记了一辈子。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他还是不断通过书信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遍遍回忆那个场景,足以见得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是英国女王,所以这段经历让他无限珍惜。但我看到的是,女王深深打动了诺特的心——“我给你的,恰好是你想要的”。

  这真的是一种超高级别的共情能力。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反而是“我给你的,恰好是你不想要的”。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在书中分享过他和女儿的一件小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中以为的共情是什么样的。

  有一次,马歇尔的女儿照镜子时突然愤怒地说自己丑得跟猪一样。很明显,女儿对自己的外形不满意,也有可能是之前受到了同学的嘲笑。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总会有这么一个对外表过分敏感的阶段。

  这个时候,马歇尔马上想到要回应并且鼓励女儿,于是他对女儿说:“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孩。”

  听上去这像是一个好爸爸式的共情反应,但是,你猜他的女儿作何反应?她愤怒地摔门而去。

  再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马路上,有个小朋友跑着跑着摔倒了,他的妈妈见状,第一句话是:“都跟你说了,不让你乱跑,你看看!”

  打预防针前,小朋友怕得不行,哭得撕心裂肺,他的身边围着的一圈大人,从护士到爷爷奶奶都在安慰他:“打针不疼啊,你看别的孩子都不哭。真的一点儿都不疼!”

  我小时候听到这些话时,总是觉得很愤怒,但是那时候我太小了,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愤怒。

  后来我做了妈妈,带儿子第一次去诊所看病,当他哭得一头汗时,周围又响起了同样的声音:“打针一点儿也不疼,宝宝别怕,都还没开始打针呢,有什么好哭的!”那个瞬间,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所有人都跟我说没什么好怕的,可问题是,我真的很怕针头扎进来的瞬间,而且很怕的感觉并不会随着这些“安慰”的声音消失。

  于是,我拉着儿子的手对他说:“宝宝,你是不是很害怕?打针一定很疼吧?妈妈也有点儿紧张。”我儿子那个时候很小,但是他听到这句话时,一下子扑到我怀里。我在那个时刻忽然理解了,原来小时候的我想听到的,就是有人站在我身边跟我说:“孩子,你很害怕吧?”

  每个人都渴望被共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共情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性循环。已经有无数研究表明,如果你跟对方的互动和反馈是有爱的、有同理心的,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持久的愉悦,同时会以更加开放和真诚的态度对待你和你们的关系。

  问题是,为什么在某些人身上,共情好像很容易,可以随时像水一般流淌出来,但是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哪怕他们很努力地“关心”别人,却总也给不了对方想要的?

  那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共情,只有懂得了共情的本质,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共情。

  “共情”现在几乎随处可见,是比较时髦的一个词。荷兰心理学家弗朗斯·德瓦尔在其著作《共情时代》中写道,最早提出“共情”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特奥多尔·李普斯,他在看杂技表演时受到了启发。

  我们看走钢丝表演时也有类似的体会,明明是那个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走,可是当他做着高难度动作,看起来命悬一线,似乎马上就要从钢丝上掉下来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那一刻就好像是自己在钢丝上左右摇晃,我们体会到了那个演员的紧张和压力。李普斯一开始用一个德语词来形容这种情感相通的现象,这个德语词按字面翻译是“感觉进去”,后来改为“empathy”这个词,即“共情”。

  “感觉进去”这四个字简直太生动了。我们仿佛进入了对方身体,和他的感觉连为一体。仔细想想,如果人类不具备这种“感觉进去”的能力,只能从理性上认识对方的喜怒哀乐,那又会怎样呢?面对别人的情绪感受,我只能在“外围”打转,感觉自己“无法进去”。有了共情,我才能“感觉进去”,让对方的喜怒哀乐实实在在发生在我身上。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一句歌词放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我就是你,我眼睛看到的就是我。”(I am you and what I see is me.)你的情绪就是我的情绪,这样我们才能在情感深处真正连通,人和人之间才不会互为孤岛。

  这样看来,认为共情这种能力“神奇而伟大”也毫不为过。而且,这种神奇而伟大的能力其实在我们祖先身上就有了,在动物身上也有。

  心理学家在对老鼠和猴子的实验中都发现了共情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恒河猴察觉到自己拉一下链子就能得到食物,但是这种得到方式会以同伴遭电击作为代价,它们就会不再拉链子。

  1992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当一只猴子看到其他同伴遭到电击时,它的神经元也会释放出痛苦的信号,让它感觉自己也遭到了电击。别的猴子的痛苦成了这只猴子自己的痛苦,这就是动物身上的“感觉进去”,可见动物也有共情能力。

  一些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共情能力让高等动物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自己后代的情绪,有利于后代的存活;共情能力也能让一群动物中的个体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协作,有利于群体的生存。

  很多共情实验已经证明,即便是1岁的小孩也会对周围人伤心、难过的情绪做出反应,可见我们天生就具有共情能力。但是我们仍然会问,既然共情能力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就拥有的能力,为什么有的人很会共情,有的人就做不好呢?

  心理学家做了另一项实验。为了方便表达,我们假设实验中的一个对象叫作汤姆。心理学家先让汤姆和马克合作,然后让汤姆看到马克受苦,比如马克的手指被门用力夹了一下。汤姆看到这个场景的同时会被安排做脑部扫描。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汤姆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了。这说明汤姆对马克共情了。之后,心理学家又请出了另一个陌生人——杰瑞,让杰瑞欺骗汤姆,再让汤姆看到杰瑞的手指被门用力夹了一下,同时对汤姆进行脑部扫描。有趣的是,这个时候汤姆大脑的疼痛区域没有被激活,激活的是快感中枢。这就是幸灾乐祸啊!

  我意识到,人们对合作对象更容易共情,而对于潜在的敌人几乎无法动用共情能力。

  有些人很会共情,有些人做不到共情,答案就在这里——合作思维。

  看起来,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合作思维。当你把对方当成敌人,心里抗拒他、排斥他,你就做不到共情对方的痛苦,因为大脑的疼痛区域无法被激活,这是受生理条件影响的,根本不受你自己的控制。

  当你没有合作的意识时,你的脑子里只有自己的目标,那么对方的情绪就会成为你达成目标的负担和障碍。

  就像妈妈带孩子去打疫苗。妈妈的状态是:“我工作很忙很累,公司还有一个必须要参加的会议等着我,迟到了一定会被老板骂……”看到医院乌泱泱一片人,妈妈此时脑子里只有一个目标:赶紧打完疫苗,撤。这个时候,一切阻挡这个目标的事情和人,都会不自觉地被妈妈列到“敌军战队”。孩子不听话、哭,背后的情绪都变成了“打疫苗过程中的麻烦”。一旦把情绪当成麻烦,那后面的动作就很好理解了——妈妈会下意识地通过否认孩子的感受来尽快解决这个麻烦,而不是去共情孩子。

  只有妈妈把合作当前提,把孩子当成合作对象时,她的目光才能从打疫苗这个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我要跟孩子一起完成现在这个任务,他是我的队友”。这样,她就能暂时把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放在一边,她本来就有的共情能力会被激发出来。这个时候,妈妈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恐惧,并给他积极回应——而这时,她反而更能得到孩子的配合。

  “对方的情绪是我的负担”这个想法在工作中特别多。有时我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在工作,不要谈情绪,只谈事情。”有一些人认为共情是很低效的事情,但事实恰恰相反,共情不是只谈情绪,共情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如果你有共情能力,能够深入别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别人的感受,你就能在最短时间跟别人拉近距离,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建立信任。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共情都是帮助你发挥影响力最重要的一步!

  回顾

  1.共情是一种“感觉进去”的能力,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2.有时,共情能力会被你的非合作思维所阻挡。只要你启动合作思维,将对面的那个人真正看作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共情能力就会被激发。 深度影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