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深度影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糟糕表达只关注“发生了什么”,精准表达则会死死咬住“我要和你实现什么”。在准确描述事实的同时,你所说的每句话对所有听众(观众)都应具有重要性,要有“让对方愿意听完整个故事”的基本目标。
我们每天睁开眼就开始沟通——跟家人、跟同事、跟客户、跟老板、跟朋友。这看上去只是很日常、很普通的人际交往,对吗?但是不同的沟通,差别也是巨大的。
开会时,有些人三五句话就能把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大家都喜欢跟这样的同事一起工作,因为沟通成本低。但另外一些人一开口,大家就默默拿起手机开始回微信、刷朋友圈,做自己的事。大家客气一点儿的反馈是:“不好意思我没听懂。”粗暴一点儿的反馈是:“你到底在说什么啊?毫无逻辑!”
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这个人是否做到了“精准表达”。
什么是精准表达?我先举个例子。
好莱坞喜剧片女王、电影《西雅图夜未眠》的编剧诺拉·艾芙隆是美国非常著名的编剧和制作人,曾被多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诺拉最早的职业是记者,她曾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记者,全要归功于她的高中新闻课老师。
她第一次上新闻课时,老师给出了一则事件,要大家为它拟一个导语。这是新闻写作很常规的一次练习。新闻里的导语很重要,是一篇文章能否吸引人的决胜点,因为写作者根本不知道读者会给这段导语多久的阅读时间,可能有5分钟,也可能只有3秒。所以,每个新闻记者都要训练自己,把导语写得精简明了,点明全文最重要的信息。一个好的导语会让我们在最短时间获得最想要的信息,而且还会让我们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这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最希望达到的效果。
诺拉那天的作业是这样的:比弗利高中通知,全体教职员工于下周四前往萨克拉门托参加一个教学方法研讨会。与会发言者包括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芝加哥大学校长兼教育学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埃德蒙·布朗。
现在停下来,用一分钟时间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这个事件的导语?
回到那间正在上新闻课的高中教室,诺拉和同学们给出的导语大多这样的:“某人将于下周四前往某地向某高中全体教职工发表讲话。”
看上去已经比较精简了,对不对?你猜,诺拉的新闻课老师给出的导语又是什么?
只有六个字:“下周四不上课”。
很多年以后,诺拉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她说那简直是让人屏息的一刻。她盯着这六个字,忽然理解了新闻是什么、新闻导语是什么。
而这个例子让我知道了,精准表达是什么。
我给精准表达的定义是:准确描述事实的同时,表达出的每句话对看的人、听的人都有重要性。就是说,每一句话对大家来说都有意义、都有关系。
“下周四不上课”这简短的几个字,就是学生最看重和最需要的信息,即使他们不看后面的内容也没关系,因为这六个字绝对比任何其他信息都更吸引学生,让他们更有兴趣往下看。
新闻如此,日常表达、职场沟通也是如此。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关于精准表达的事例,来自一个刚入职的同事K。当时我准备招聘一个产品经理,因为K做过产品经理,所以我请她帮我复试一下,把把关。结束之后,K给了我一个面试记录,超出了我的预期。
一般我收到的面试记录,就是如实还原面试现场,把面试双方的沟通情况简单记录了下来。好一点的情况呢,是在这个基础上给一些简单的评价。K给我的面试记录,开头第一句话是:“结论:1~5分的话,我能给4.5分。”然后她用了三段文字,从逻辑能力、抗压、产品经理方法论三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她给这位面试者打了4.5分。
在这份记录的第二部分里,她记录了这次沟通的主要目的,分为“道”和“术”两个方面,从产品经理的岗位理解和工作方法论两个维度记录了面试过程;第三部分简要还原了关键问题的问答记录。
为什么我会觉得她的记录超出了预期?因为K观照到了我作为决策人最想看到的内容。在还原事实的同时,她从一开头就给了我结论、建议,以及对这些结论的佐证。
我开玩笑地跟人力部门说,这是比所有人力专员做得都好的一份面试记录,而K并不是人力专员出身。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是:精准表达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那么在任何场合你都能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那么,我们能掌握精准表达吗?
当然能。但是,在学习具体方法之前,你首先要明白:任何表达的幕后推手都是思维模式。你是怎么说的,取决于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我们看不到精准表达和糟糕表达背后的思维差异,我们就无法学会精准表达。这个差异是什么呢?我用一句话来总结:糟糕表达只关注“发生了什么”,精准表达则会死死咬住“我要和你实现什么”。
什么意思呢?就拿写面试记录的例子来说,你把面试过程像庭审记录官那样事无巨细地写下来,这种表达就是只关注“发生了什么”的典型代表。问题在于,老板或者你的同事请你去听面试,只是为了知道谁都问了什么、谁都说了什么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一支录音笔不就足够了吗,根本就不需要你!所以,你去听面试,必须要先想清楚一个关键问题:“我听这次面试,要和老板实现什么目标?”
答案显而易见,你要和老板实现的是:帮助老板做一个判断,保证录用有价值的人才。当我们把思维对准这个关键问题,我们自然就知道最该表达什么。
再举个例子,职场人小熊正在和几个合作方就一个项目做最终确认。他要约所有合作方参会,但原定周二的会议需要变动,因为其中一个负责人临时出差没时间,这位负责人只有周三之后有时间参会。其他两家公司负责人的时间是这样的:一个人周四以后可以,一个人周五可以……这样会议时间只能调整到周五下午2点。关于这件事情,小熊该怎么跟大家沟通呢?
方案一,把上面一堆事实讲给老板听?比如“本来会议定在周二开,现在因为这个人有事,那个人没空,所以我们要调到周五下午……”这样汇报至少需要3分钟。
方案二,直接汇报“某某会议改到周五下午”,然后根据对方反应,再看后续要进行多详细的解释。
每天都会有很多同事走进我的办公室,用方案一的方式沟通工作。我会无数次打断他们:“你的结论是什么?”而方案二则简单明了、直击重点。
两种方案背后的思维模型很不同,方案一是只关注“发生了什么”的思维;方案二则是合作思维。
只关注“发生了什么”的表达,其背后暗藏的是非合作思维,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只在自己身上——“我刚才经历了什么?我要跟你表达什么?”我们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并没有去想:“我要说的这件事和对方有什么关系?”前面讲到的新闻课老师写导语的例子:“比弗利高中通知,全体教职员工于下周四前往萨克拉门托参见一个教学方法研讨会。与会发言者包括某某某。”这是标准的“发生了什么”,可是和学生有什么关系呢?老师要参加研讨会,然后呢?这种自说自话的表达里找不到合作思维的影子。
相反,“下周四不上课”这句话一下子就击中了学生,让他们知道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这不就是合作思维吗?
“我想和你实现什么”这句话本身就是合作思维的灵魂。合作说白了,就是和对方一起实现一个目标。表达也是,任何表达必定有一个“对方”,有一个“目标”,即使只是纯粹地讲个故事,至少也得有“让对方愿意听完整个故事”这个基本目标。脱离对方和目标来表达,必将沦为只有自己能听懂的呓语。所以,精准表达一定要从合作思维起步,合作思维就是表达的灵魂。
明白了这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进入方法论部分了。我们的方法主要解决“知道却做不到”的问题。我知道,有的朋友明白上面的道理,但是一旦进入实践,他们还是会思想混乱,抓到什么说什么,最后发觉自己还是在“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附近绕来绕去,找不到“我要和你实现什么”这个关键问题。
“爬金字塔”的方法恰好能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方法要求我们把整个表达看成一座金字塔——“发生了什么”是在陈述事实,它是金字塔的基础,最底部的一层;而“我想和你实现什么”就是金字塔的塔尖,是表达的最高层次。我们需要从底部爬到金字塔顶部,这样才能站在塔尖,看清自己要讲什么。
举一个例子。比如,这个月你没有完成实际预算,你想在周会上跟公司领导汇报工作并请求支持。你要说的一个事实是“7月销量是100万元”,围绕这个数据你罗列了很多细节和困难之处。想想看,你想说的内容处于金字塔的哪一层?没错,这些是处在最底层的信息:“发生了什么”。
接着让我们爬到第二层,第二层是“我怎么看待发生的事情”,就是如何分析销量是100万。你的分析是:“7月销量和6月持平,没有明显的增长,但没有完成150万的预算,原因是投放的软文过于零散,没有事先筛选出有效渠道,也没有在事后及时监控效果。”到了这里,我们就能向上爬到第三层:“我要做什么?”你想做的是:找专人仔细分析和筛选优质渠道,进行精准和高质量的投放。
现在,我们离塔尖只差一步了,你可以问自己:“我要和你实现什么?”你想和老板实现的是:由于自己部门人手紧张,而下个月的任务不容有失,希望可以从其他部门借调一个人来专门做筛选渠道的工作。这样,我们就从金字塔的底层爬到了塔尖。
我再重复一下各层的问题:
第一层:“发生了什么?”——事实;
第二层:“我怎么看发生的事情?”——分析;
第三层:“我要做什么?”——目标;
第四层:“我要和你实现什么?”——合作。
只要我们在任何表达前停下来,先在脑子里爬完这座金字塔,就一定能找到塔尖的关键问题的答案。
金字塔表达法的关键是:当我们开始向对方表达时,我们不能让对方重新爬一遍金字塔,而应该直接把对方轻轻放在塔尖,让他上来就能一览全貌。接着,我们可以从塔尖一层层往下表达。
在刚刚的发言分析中,精准表达是这样的:
先进入最顶层的合作层面——“我要和你实现什么”:“老板,我希望可以从其他部门借调一个人来做这项关键工作,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下个月我们能否完成预算。”
再溜回到第三层的目标——“我要做什么”:“我想对我们投放的公众号进行事先的筛选和事后的监控。”
再下到第二层,来分析“我怎么看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这项工作这么重要?因为我发现上个月渠道的投放转化率极低,而我分析的原因是我们投放的渠道有很大比例存在数据造假。我们7月在公号上的投放比起6月翻了3倍,但是7月销量只有100万,相比6月却没有增长,原因就在于此。”
最后回到第一层的事实:“具体数据和我对一些公号的虚假流量分析,请看我这几页的报告。”这里要特别注意,你要用事实说话。
发现了没有?这个表达的顺序是从塔尖到塔底,正好和“爬金字塔”的顺序反过来——先说“我要和你实现什么”,再说“我要做什么”,而我要做这件事的原因就是“我怎么看发生的事情”,最后附上“发生了什么”的数据和事实。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用“爬金字塔”的正向方法来表达,上来先给一组数据,说一遍为什么完不成任务——如果真这么做,很有可能会“成功”引发老板的不耐烦,他烦躁的点在于:“说说你准备怎么办?给我解决方案啊!”与会的其他同事烦躁的点是:“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相反,从塔尖开始的表达最能帮助你抓住对方注意力,因为对方第一时间就能掌握最需要、最核心的信息,这样就能知道你的意图,就能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会给对方一种“主动权”——一种沟通上的主动权。
这正是合作思维的体现。因此我把精准表达本身称为“溜金字塔”——让对方从塔尖溜下来,顺滑地一路到底。而准备表达的过程是“爬金字塔”,需要你自己来完成。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听有些人说话是一种享受,因为他们把爬金字塔的工作自己做了,让你一溜而下地滑到底;而为什么有的人说话让你无比痛苦,因为他们自己说得很爽,却把爬金字塔的苦差事推给听的人去完成,让你边听边爬,当然能把你累死。
准备的时候要“爬”,表达的时候要“溜”,这个口诀是不是挺好记的?
回顾
每个人都想在沟通时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而做到精准表达是最有效的途径。概括来说,精准表达的背后推手就是合作思维。关注到共同的合作目标,关注到对方到底需要什么,才能开始精准表达。
至于怎么达到精准表达?我们用的是金字塔原理,这是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大量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型,很多世界顶级公司的培训也都在用。我把它进行了改造,拆分模拟了两条路径:一条是准备表达之前的思考过程,我们用爬金字塔的方式从下往上,层层推进;一条是表达时,我们要用溜金字塔的方式,自上而下,结论先行。
精准表达看上去是一种很理性的思维模型,它也的确给过我很多帮助,比如节约时间、高效解决问题、影响别人。但是它给我的最大帮助,是消解孤独。
我常常说,千金难买低沟通成本。你们面对面坐着——对方是与你关系最紧密的同事、你最亲密的伴侣,你们说了很多话,却并不确定有多少内容被对方真正理解了。人和人之间的相通,真的太难了。因此,得到理解并且理解别人,显得弥足珍贵。精准表达给过我这种体验。
希望你在精准表达的支持下,发挥属于你的影响力。
“知道”还不够,关键是“做到”
邀请你参加“6天精准表达训练营”
真正拥有“金字塔表达法”
让你30秒说清、1分钟打动人,3分钟成事 深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