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列子臆说(中册)

第四十八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列子臆说(中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八讲

  谁是圣人

  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讲到宋国这位太宰跟孔子的对话,“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这位宋国的宰相听了以后愣住了,历史上所承认的上古这些老祖宗,应该是得道的圣人;孔子虽然没有否定,但是他并不肯定,他只是很恰当地加了一个评语,说是不是圣人他不知道。孔子讲这个话很严重了,所以这位宰相很诧异就问:这样说来,哪个人才够得上称为得道的圣人?

  “孔子动容有间曰”,怎么叫动容?听了这个问题脸色变得很严肃。停了半天说,“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他说中国的西方有个得道的人,这个圣人“不治而不乱”,不修也不为,讲起来很像佛家,几乎是一样,一切无为之治。“不言而自信”,就是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达了那个道的境界,不可说,不可说。“不化而自行”,不需要教化,人能够依照他这个道而行。“荡荡乎”,非常远大,形容那个无量无边,无际。“民无能名焉”,我们人类没有办法给它定一个名称。所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无名可称。以佛家的观念,他讲的完全是佛,不过没有指名,也许那个时候翻译的名称不同吧!

  后来到了汉朝,道家的著作也说过,孔子早知道当时中国的西边印度,有得道的佛。到了明朝陆象山更有几句名言,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是一个道,所谓真理只有一个,因地区不同,文化基础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列子》这一段话就是儒释道三家的统一论调。

  《列子》这里所讲孔子这一段,是不是讲佛呢?我们是用后世观念加以注解的。不过《列子》这里所提到的当时孔子所说的话,的确是真实的。孔子的结论是,“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他说我啊,怀疑那个叫做圣人,不过呢,他真的是圣人,或者真的不是圣人,我也不知道。孔子的这个不知道啊,高明得很,最后结论要你自己去下,等于禅宗的话头。“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商太宰默然,不讲话了。“心计”,肚子里想,不要上了孔丘的当,他好像在骗我。

  孔子评论弟子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辨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这一段是讲一个人的修养,怎么叫做得道。我常常说孔子的学生命真好,你研究看看,三千弟子、七十二门人,都没有著作留下,都靠老师的著作捧了学生。有一个老同学就讲:“老师啊,我就希望你做孔子啊,我们不要写东西了,只要你写东西提到我们的名字就行了。”当然,世界上命最好的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不写一个字,统统都是弟子们写的;老子嘛也不大好,说不写,还写了五千字;耶稣也不错,自己也没有写半个字,也靠那些门徒给他写;最可怜命苦的是孔子,专捧学生。

  子夏问孔子,“颜回之为人奚若”,他说老师啊,你经常说大师兄颜回怎样怎样好,他的人格修养到底如何?子夏这个时候问,是不是吃醋还是真的就不知道了。“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心地仁慈,比我都好。孔子捧学生啊,捧得没有理由,好像一个妈妈捧儿子一样,儿子总是自己的好。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夏又问,二师兄子贡怎么样啊?“子曰:‘赐之辨贤于丘也。’”子贡口才之高明,超过了我。孔子讲的是真话,子贡既会做生意,又是工商界的领袖,又是外交的祖师爷,口才之好,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所以当鲁国有难时,孔子伤心极了,自己的国家有问题怎么办呢?就希望有哪一个学生出来救。子路当然第一个跳出来,我去!孔子说你不行,你去了会打仗,这个不能光靠打仗。最后子贡一出来就行了,他出来挑起吴越之争,解救了鲁国,所以越王勾践的复国,是子贡挑起来的。

  那么子夏又问了,“子路之为人奚若”,这位学军事的同学子路,武功第一,他为人怎么样呢?学问修养如何?“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孔子的武功也很高的,不过,他说子路的这个勇啊比我还行,好像武功方面是传给子路了。

  子夏又问,“子张之为人奚若”,这几位都是孔门高才生,他问子张为人怎么样?“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张名字叫师,孔子说他做人之规矩啊,恭敬、严肃,比我还好。

  子夏听了孔子对师兄的称赞,就憋不住了,“子夏避席而问曰”,古人是席地而坐,跪坐在那里问老师,孔子那么一答话,子夏跪不住了,就站起来问道,“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既然四位师兄都比老师你高明,他们为什么跟我一样来当你的学生呢?

  孔子一看到这样就说了,“居”,你坐吧!你坐下来,不要紧张,“吾语汝”,我告诉你。“夫回能仁而不能反”,他说颜回啊,好人一个,有道德,但不能用道德。一味的仁慈那不叫做慈悲,就是佛家的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道德是重要,仁慈也重要,他能够仁慈而不能反用。换句话说,他能够成圣人,不能成凡夫;可以成佛,不敢成魔,那不行。

  “赐能辨而不能讷”,子贡口才高明,不能木讷;他学不了沉默不语的这个笨,他做不到。聪明会讲话的人,你叫他不讲话比死都难过,他宁可去死,临死以前他也要讲两句。聪明爱讲话的人就是这个样子,习气难改,本来两句话能解决的,他要说十句、八句。

  子路呢?“由能勇而不能怯”,只晓得冲,跟人拼命!不过,真勇敢的人啊,比谁都胆小,非到必要的时候不会用武。但是真到拼命时,忘我了,那个才是大勇。真大勇的人,临事而惧,子路就没有学到。“师能庄而不能同”,他说子张做人规规矩矩,方方正正,方得不能转弯,一点都不圆,所以不能合群与大众和乐相处。

  我经常说,世界上的人,每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但是短处就是长处,所以长短是一个东西。你说某人是个天才,他某一方面的天才高了,别的都不会。所以书读得好的人往往是书呆子,人情世故都不懂,因为他书读得好,是他的长处。常常有些同学来了,我一看,说你书一定读得很好,这个话听起来像是恭维,实际上在骂他是个书呆子!没得用的,只能叫他跟书见面,叫他办事一无是处,没有一样对。所以长处就是短处,孔子这个道理就说明了。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孔子说,把他们四个人的长处换给我,我也不换。孔子没有讲自己长处在哪里,他不执著这些长处,不执著任何一方面,所以佛家叫这个是解脱,《庄子》叫做逍遥。他无往而不自在,就是学佛的叫做观自在菩萨,这个才是自在,非常自在。换句话说,孔子的长处啊,这一班三千弟子、七十二门人,每人都是只学了一个专长。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也是各有专长,但不是佛那样。“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因此他们愿意做我的学生,一辈子也不变心,不贰就是不二法门,就是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他们一辈子没有办法超过这个老师,所以从师学,永远不变,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没有承认自己是圣人,但他究竟是不是圣人呢?我们看了这些,大家叫做“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数)”,你自己去下评语吧。

  列子与南郭子相会

  子列子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虽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与辨,无不闻。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不相谒请;相遇于道,目若不相见者。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先生与南郭子奚敌?”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往将奚为?虽然,试与汝偕往。”阅弟子四十人同行,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接。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群。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衎衎然若专直而在雄者。子列子之徒骇之,反舍,咸有疑色。

  这一段是讲列子的本身,可能是他的学生记载,“子列子”,列子前面再加一个“子”,指列子这位老师,“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他的老师叫壶丘子林,他的同参道友叫伯昏瞀人,都是得道的人。列子因为学道,“乃居南郭”,南郭是个区域,他住在那个地方。“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来跟列子学道的人多了,每天这个来,那个去,数都数不清。“虽然,子列子亦微焉”,列子自己虽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有多少人跟他学他也不管,要讲的时候就讲,讲完就算了。“朝朝相与辨,无不闻”,他差不多每天都跟这些学生见面,讲学讲道,他的学问、讲出来的道理,大家口耳相传,就广播出去了,谁都知道他讲些什么。

  南郭这个地方另有一位修道的先生,叫南郭子綦,就是《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那一位。“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不相谒请”,列子和南郭子两人住隔壁,二十年当中并不往来,等于我们现在住公寓一样,开了门出去上班,回来把门一锁,对面住的人搞不清楚,都不知道。“相遇于道,目若不相见者”,两个人在路上对面碰到,好像眼睛没有看见一样,这两个修道的人那么古怪。“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两人门下的徒弟、佣人,都以为列子跟南郭子有冤仇,彼此心里不高兴,一定是这样。“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先生与南郭子奚敌?’”有个外面来的楚国人,冒冒失失就问了,先生啊,你和对面南郭子有什么过结吗?

  “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列子把南郭子这个修养、得道的境界都说出来,说他是返老还童,身体充沛,一天到晚心里清净,没有杂念妄想烦恼。“耳无闻”,耳朵修的是观音法门,一切是非善恶、批评恭维,听而不听;“目无见”,眼睛见而不见;“口无言”,讲课是无心而说,说了就算了,再问他讲过什么?他也忘了,没有讲过;“心无知”,心里没有思虑;“形无惕”,他的形相安详、和平、快乐,无病无痛。所谓得道的人,这就说完了。“往将奚为”,他说这样一个人我去看他干什么?换句话说,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嘛!两个都有道,有道的与有道的见面,只好一起打坐了,大家不需要说话,那又何必见面呢?

  “虽然,试与汝偕往”,我们是同道,既然你们认为我跟他有冤仇,就跟我去拜访他吧。“阅弟子四十人同行,见南郭子”,列子就让这一班学生报名,哪些人要跟我去,举手的有四十个,就跟老师列子一起去看南郭子。两人一见面,合个掌,请坐啊,然后彼此打坐,没有话讲。“欺魄焉”,像没有灵魂的两个人一样,就坐在那里了。“而不可与接”,没有什么话可谈,得了道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说,道有什么说的!二人像两个菩萨一样,对坐起来。

  “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学生们回头看看自己的老师列子,一看列子形体跟神好像分开了,身体在这里,灵魂好像无所在无所不在,“而不可与群”,顶天立地,就好像泥巴塑的菩萨一样,没得话讲。

  可是,“南郭子俄而”,过一阵,“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南郭子看到列子带来的学生,有个年纪最轻、排在最后的,就开始教训这个学生了。“衎衎然若专直而在雄者”,南郭子一开口教训,一路说下来滔滔不绝,目中无人,只有他对,没有别人对的,好像天下的大英雄就是他了。所以修养到最高处,得道与得道之间无言可说,他要教训的就是那个不懂的人。“子列子之徒骇之,反舍,咸有疑色”,列子带去的四十个学生,个个脸色都发绿了,比发青还厉害。回到学校宿舍,大家心里都在怀疑,我们同学挨了人家骂,老师都不出面。

  无言与不言 无知与不知

  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骇哉?”

  “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他说你们懂什么啊,得道的人,到了那个境界,没得话讲。像禅宗大祖师们见面,佛与佛见面,得道的人与得道的人相见,都没有话讲。所以我常常说,现在的宗教徒,你骂我,我批评他;还有什么显教密宗啊,每个都讲自己对、别人不对。真正得道者无言,默然不语,也无所谓是非善恶,都泯然了。所以真到达那个境界,没有话讲,因为言语可以表达的,都不是那个境界,就是禅宗祖师讲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动了念头就不对,所以“得意者无言”。

  他说再进一步说呢?“进知者亦无言”,一个人学佛修道,修养真到了某一个境界,也没得话讲。我们中国的俗语,“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也就是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真到学问深的时候意气就平了。所以爱发表见解的,有一点境界就问就说,有一点稀奇就好奇得很,真达到那个境界就没有什么,天地间没有稀奇的事;最稀奇的事是最平凡的事,你却不懂,这个是真稀奇了,所以“进知者亦无言”。

  “用无言为言亦言”,你以为两个得道的人见面,不讲话,真的不讲话吗?已经讲了话,彼此境界相同,意见相通,这就是心通,你心里和我心里,所想都一样。不要说得道的人,你看两个好朋友,不管男的女的,在很多人面前,很想走,又不好意思走,两个人彼此一看就走了,借尿遁而逃,这就是不需要讲话。所以有时候虽不说话,不说话也是言语表达,何必一定要用嘴巴说话!“无知为知亦知”,彼此相知的人,不表达也知道了,得了道的一望而知,就是他心通。

  “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这是申辨逻辑问题,同样的话,正、反、合,反复了几次。他说“无言”就是没话讲,“不言”是不肯讲,这两个有差别。“无知”就是到达了空,“不知”则是愚蠢,这个中间有差别。“亦言亦知”,高明得道的人看起来都差不多,那个笨人是真说不出来的笨,并不是得道了不说。我常常举例,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派一个无知的卫士,接待李后主的大使徐铉,这个大使跟他谈学问,说了三天,卫士全不懂,他只说一句话,请喝酒,是,是,好,好,喝酒。搞了三天,这个徐铉摸不到底,就愣住了,不敢再讲。所以对付高明的人就是无言,他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禅宗祖师有一句话,“言满天下无口过”,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化了四十多年,他说自己没有说过一个字。道这个东西,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所以无言最好。前面两句,虽然不说,已经说了;下面两句是说了等于没有说,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列子对学生训话,“如斯而已,汝奚妄骇哉”,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别的,你们不必有什么稀奇,本来空的就是有的,有的就是空的,你们怕什么呢!

  下面这一段更精彩,讲列子学道,学神通,学气功,学御风而行,在空中飞的,留到下一次再讲。 列子臆说(中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