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海外教育六十年

一、引 言

海外教育六十年 郑通涛主编 1938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交际能力发展

  郑通涛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 厦门 361102)

  摘 要:语言交际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交际能力产生于各个要素互动的过程中,语言交际存在于个体之间真实的交流活动中,在这真实的有意义的语境,既有交际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因素,也有交际者本身各种能力综合体现。在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时,既要重视语言交际环境要素,也要重视学习者主体多因素交融特征及个体差异。语言交际能力发展本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表演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发展发展呈现非线性特点,就是人体综合能力的体现。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从自然语言交际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发展;②发展跨模块化认知模式;③发展学习者主体的兴趣;④培养学习者主体的主动探索能力;⑤加强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关系;⑥培养学习者主体广义上的表演能力。

  关键词:复杂动态系统;交际能力;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习

  一、引 言

  乔姆斯基(1965)提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认为任何社会因素都不属于语言学范围,而是内在的语言机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海姆斯对乔姆斯基的理想化语言能力提出质疑,反驳不能把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排除在语言习得之外,与1966年提出交际能力概念。此后,关于交际能力的研究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二位学者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对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达成共识认为应将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定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总目标。如,吕必松(1990)提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刘珣(1997)指出,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郑通涛(2011)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将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2008年国家汉办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明确规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4:4)

  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不断习得第二语言。在二语习得领域,认知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一直在语言学习观、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分歧。Larsen-Freeman(2007)在REFLECTING ON THE COGNITIVE-SOCIAL DEBAT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详述了两派的分歧。两派关于环境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最为突显,认知学派认为情境在二语学习中不是影响学习者的重要要素,注重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机制。社会文化学派则主张情境是影响语言行为的重要要素,侧重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国内外关于交际能力的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生态学、艺术学等学科。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是跨学科研究的最佳体现,从此视角考察二语习得或者语言交际的环境要素可消除两派的分歧,取各派之长,补各派之不足。语言交际能力研究,一是重视语言交际环境要素,二是重视学习者主体的个体差异多因素交融特征及个体差异。语言交际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交际存在于个体之间真实的交流活动中,在这真实的有意义的语境,既有交际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因素,也有交际者本身各种能力综合体现。本文采用“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概念,语言交际能力发展是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具体体现。从动态复杂系统理论考察语言交际能力发展,采用非线性和动态的观点研究语言交际能力发展,不仅希望能克服线性观和静态观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希望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教学,语义学,语用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语言政策规划以及教材编写等提供参考。 海外教育六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