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文殊院街
位于人民中路东侧的文殊院街得名于坐落在这条街上的著名佛寺文殊院。
“文殊”是外来语,全称为“文殊师利”,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其本义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之下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首,专司智慧,故又有“大智文殊”的尊号,在我国很多佛寺中都有他骑坐青狮、手持宝剑或如意的塑像。
清末民初的文殊院藏经楼 [美]满理摄影 杨显峰提供
文殊院正月初一 1993年 王晓庄摄影
文殊院片区 1995年 周孟棋摄影
成都文殊院是成都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相传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初名妙圆塔院。唐武宗在全国灭佛的时候,寺院被毁,唐宣宗时重建,改名为信相寺,明末同整个成都城一道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由慈笃海月禅师主持重建,更名为文殊院,今天庙前照壁上的“文殊院”三个大字相传就是慈笃海月禅师手书。康熙皇帝曾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颁赐御笔“空林”匾额一道(摹刻碑在今天的说法堂内戒坛后壁,正因为有此匾额,所以文殊院也曾被称为空林堂)。清嘉庆、同治年间,在第七代方丈本圆禅师的主持下对寺院进行了历时17年的大规模整修与扩建,才奠定了今天文殊院规模宏大、典雅古朴、布局严谨、气象庄严的格局。特别是令今天朝拜与参观者叹为观止的支撑寺院中主要建筑的82根巨型石柱,全部都是本圆禅师到金堂峡口亲手挑选石料,运至成都,寺中大型铜佛所用的精铜也是本圆禅师亲自到云南去选购的。由于北门城门洞不能通过运送石料的车辆,还特别把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才把石料运到工地。
清初重建成都城时,文殊院一带是京城官员从北门入城的必经之路,所以成了重建成都城的最繁华地区,不仅重建了文殊院,而且还恢复或新建了很多寺院宫观,大约在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白云寺、五岳宫、喇嘛寺、楞伽庵、爱道堂、灶君庙、准提庵、金马祠、梵音寺、金沙寺、火神庙、新开寺、文圣庙、武圣庙……几乎是百步一寺、千步一观,故而曾经有“九宫十八庙”之说,而这种情况正是表明了这一地区人口之密集和市井之繁华。再看一下这一地区从街道名称所反映出来的商业与手工业市场的繁荣:珠宝街、锣锅巷、草市街、青果街、猪市街、骡马市街、羊市街、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这就是300多年前的成都文化与工商繁荣的景象。一直到清中期以后,成都的商业中心才转向东大街一带。近年成都打造文殊坊历史文化片区,重现了当年这一带寺庙相接、百业兴旺、文化与工商双翼齐飞的景象。
文殊院街 1935年 杨显峰提供
文殊院自从清代后期扩建之后,一直是我国著名的十方丛林,也是成都市城区最重要的佛寺(根据1937年的调查资料,成都市城区共有佛教寺庙88所,根据1957年的调查资料,成都市城区共有佛教寺庙66所),各种佛事活动大多在此举行。民国年间,著名高僧能海法师就是在此受戒。这里在民国年间还曾经设立佛经流通处,印刷过不少佛经。
如今的文殊院是我国最著名的佛寺之一,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也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钟鼓楼和新建的千佛和平塔;收藏有佛祖舍利和不同造像400多尊、名人字画500余件、经籍12万余册。民国时期的十五代方丈禅安曾经把众多文物中的最精品称为“空林八观”。1955年4月,郭沫若有诗赞颂文殊院是“西天文物萃斯楼”。在文殊院现藏文物之中,以玄奘顶骨舍利和发绣《水月观音》最为珍贵。
文殊院内的僧人 1917年 [美]甘博摄影
文殊院千佛和平塔 2001年 帅初阳摄影
玄奘在长安故世之后,初葬于北麓原,后迁兴教寺。其顶骨珍藏于终南山紫阁寺,北宋初被迎至南京长干寺供奉。明初永乐年间,建报恩寺与三藏塔。太平天国时期,寺与塔均毁于战火。1942年11月,日本侵略军在雨花台下意外地挖出了装有玄奘灵骨的石函,打算秘密运回日本珍藏。但是此事很快不胫而走,在我国各方面人士的强烈抗议之下,日本外相重光葵将灵骨除截留部分之外,在1943年2月23日将长约4寸、宽约2寸的灵骨一块交付给汪伪外长褚民谊。经国内佛教界多次研究,灵骨被分为三份,在北京、天津与四川三地供奉。四川所以能够得到一份,除了因为是抗战大后方之外,主要是因为主持与日本交涉和迎接灵骨的是当时北京的著名居士白隆平,而白隆平是四川西充人。1949年,白隆平将分给四川的灵骨交与四川的著名学者、佛学专家蒙文通老师,由他转交能海法师。能海法师将灵骨供奉于近慈寺,并计划在彭县龙兴寺新建宝塔供奉,但未能如愿。新中国成立以后,先是由四川省博物馆保管,1962年移交给大慈寺供奉,1965年移入文殊院中供奉。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存世的玄奘灵骨已被分成10份在中国(包括台湾省)、日本、印度保存,但是可以供人瞻仰的只有成都文殊院与西安大慈恩寺两处。
玄奘顶骨 杨显峰提供
20世纪60年代的文殊院影壁 杨显峰提供
七月半文殊院外 2000年 陈锦摄影
文殊院街 1987年 王晓庄摄影
发绣是古代最虔诚的佛门女弟子剪下自己的头发代替一般的丝线绣成的精美绣品,传世者极少。文殊院中的《水月观音》的制作者是清代著名的汉族大将杨遇春(有关介绍见“前卫街”)的长女杨芳红。她笃信佛教,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她在每月朔日和望日抽拔自己的秀发,再用金刀将发丝分剖成更细的发丝,历时13个春夏秋冬,在白缎上绣成这幅《水月观音》。类似的古代发绣精品目前只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日本的正仓院中可以见到。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八,成都100多位主张放足的女性和反对缠足的男士在文殊院中集会,并宣布成立“放足会”。这在当时的成都应当是一件相当具有爆炸性的社会新闻。
1944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在成都最重要的外围组织成都民主青年协会(简称“民协”)在文殊院中秘密成立。民协成立之初是以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的进步学生为主。自成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统区三大青年组织之一(另两个是昆明的“民青”和重庆的“新青”)。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了成都的广大青年,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文殊院街上,有成都著名小吃洞子口张凉粉(这里的原址是民国时期文殊院的空林佛经流通处)。洞子口张凉粉的始创者张锡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开始在洞子口卖凉粉,当时就被人们称为洞子口凉粉。张锡生的儿子老二、老三、老五都继承父业,在20世纪40年代各自开店,均称洞子口张凉粉。老二开店在文殊院街,老三开店在少城公园旁边,老五在玉带桥与提督街开了两家店,成都就出现了洞子口张老二凉粉、洞子口张老三凉粉和洞子口张老五凉粉三家张凉粉。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兄弟的店铺都经过公私合营而统由饮食公司管理,饮食公司在人民中路开了一家老五张成明主厨的规模最大的洞子口张老五凉粉,所以张老五凉粉在成都的名气最大。其实在城内开业最早和早期店面最大的还是文殊院街上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传统的洞子口张凉粉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要求厨师在调味时要因人而异讲究男女老少有所不同,要因季节而异讲究春夏秋冬有所不同,甚至要适应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而讲究早中晚三个时辰调味的差异(早上需要开胃,味道宜厚;中午多有饿感,味道宜淡;晚上多感疲惫,辣味宜轻,咸味适中)。据笔者多年来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考察,这是要讲究早中晚三个时辰调味差异的唯一的一家。
文殊院茶馆“老虎灶” 1984年 [美]Cary Wolinsky摄影
著名的洞子口凉粉还有一家,是赵金山于清末在洞子口场上卖的挑担凉粉,分为白凉粉、黄凉粉、荞凉粉三种,抗战时期在老南门大桥附近开过一家门店,店名就叫洞子口赵凉粉,也曾经是成都的名小吃之一。
文殊院由于地处市中心,故而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寺内的树下茶园和素斋则是成都市民休闲品斋的好去处。近年来,文殊院片区被成都市城建部门规划为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从2006年开始,在这一片区进行了街巷的部分拆迁与全面改造,以原来的文殊院街为中心,新建了旅游观光的文殊坊,成为成都市区内与宽窄巷子片区、大慈寺片区齐名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和旅游观光片区之一。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