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街附杨柳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以风物传说命名
柳荫街附杨柳巷
在老南门大桥以西的南河北岸,原来有一条柳荫街,在新西门(即通惠门)开通以前,多数成都人到青羊宫赶花会都要从老南门出城,再由柳荫街往西而去,所以这里曾经是一条比较热闹的街道。在府河南河的改造之中,柳荫街被全部拆除,它原来的位置在今天锦里东路与锦江之间的河滨公园。
柳荫街在拆除之前,是成都一条很典型的河边小街,小平房,青瓦顶,铺板门,泡桐树,小茶馆……1990年9月的一天下午,著名华人作家三毛来到这里,似乎找到了她寻觅许久的东西,或入茶馆,或进小院,或赤脚坐地,成都摄影家肖全拍下了一组照片。三毛对这组照片十分喜爱,特别是那张赤脚坐地望着右前方的照片,成了代表三毛形象的经典之作。
台湾作家三毛在柳荫街 1990年 肖全摄影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柳荫街上都还有一条从城内流出的快要堵塞的排水沟,用以排出雨水与生活污水,所以在柳荫街上还有两个跨度不过两三米的小拱桥,一个叫作柳荫桥,一个叫作拱背桥。还没有等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城市改造,这条小水沟就因为淤塞而被废弃填埋了。
柳荫街与染靛街之间的南河20世纪90年代周孟棋摄影
柳荫街东头紧邻万里桥的地方,1913年(一说1905年)由11个股东集资开办了“枕江楼餐馆”,中堂的对联写道:“楼可集群英,枕上黄粱容客睡;桥能通万里,江中白波为谁忙。”因为面临锦江,沿江建筑全都是雅间,下为吊脚楼,上为飞来椅,风光秀丽,别开生面,成了不少骚人墨客的聚会之所。新中国成立以后,原址改建成了茶社和旅馆。1981年的洪水冲塌了枕江楼下的石堤,茶社遂不复存在。
柳荫街上原来有一座王爷庙,一座临江庵,只从名字就可知道与江水有关(参见“王爷庙街”)。王爷庙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变为民居,临江庵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建成了小学。现在均已不存。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状,还是老人们回忆的过去,柳荫街上都没有一棵柳树,只有几棵泡桐树。柳荫街所以得名,是源于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明代末年,张献忠率领数十万农民起义军攻入四川,在快要到成都的时候,看见一个逃避战乱的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小孩,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奇怪的是,背着的小孩年龄要比牵着的小孩年龄大。张献忠很诧异,就停下来问那个妇女:“为什么把大的背着而把小的牵着?是不是因为年龄小的小孩不是自己亲生的?”妇女回答说:“年龄大的小孩是我哥哥的孩子,年龄小的是我自己的孩子。现在一片兵荒马乱,都说八大王(按:八大王是张献忠的绰号)的军队快来了,我们家都想外出避难,可是哥哥不在家,嫂嫂又有病,我只好把两个小孩都带上。我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能让哥哥的孩子受苦,所以就把哥哥的孩子背上了。”张献忠一听,知道这位妇女心地善良,就对她说:“你别害怕,我就是八大王,我的军队只杀官军官府、土豪劣绅,从不杀好人和穷人。你快回家去,别带着孩子乱跑了。你回家以后,叫你的乡亲们在自家门外挂一枝柳条,我的军队到了之后一定会对他们加以保护。”那位妇女回到了自己家中,告诉街坊四邻都在家门前挂上一枝柳条。过了两天,张献忠的大军就打下了成都城。由于这位妇女让街坊们都在家门外挂上了柳条,所以一条街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此之后,这条街就叫作了柳荫街。
柳荫街上行走的爷孙 1991年 唐跃武摄影
根据四川省民间文学调查时所得的资料,这个民间传说在四川几十个县都有流传,而在各地稍有出入。例如笔者的家乡绵竹县也有类似的传说,但是却具体为一位姓苏的大嫂,而她所保护下来的街道就是绵竹城关东外的苏兴街。
成都是临水而建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有若干杨柳,可是今天在城区内却没有一条以杨柳命名的街道。不过过去是有的,就在鼓楼北三街西侧,直到新中国成立初年都还有一条杨柳巷,现已不存。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