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圣街
三圣街位于东大街以南,与南纱帽街相对,现在可以通过改建之后的耿家巷直通南河边。
清乾隆年间在这条街上建有火神庙,道光二十三年(1843)加以重修,是成都市区内最有名的火神庙。而北边的东大街上有成都府城隍庙,东边的东南里(东南里是条小巷,至今还在,巷内还有东南里中学)有东岳庙,三座庙宇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品字形,形成了三位神灵相邻一街的格局,于是连接三座庙宇的这条街就被叫作三神街,后来误写成了三圣街。
在谈到三圣街的来历时,有必要介绍一下原来在这里的火神庙与东岳庙。
在人类的古代文明史上,火的取得与使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所以几乎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对火的崇拜与祭祀活动,都有火神,即为人间送来火种、保存火种之神。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火神有祝融、炎帝、回禄和阏伯,在各地建造的火神庙中所祭祀的火神一般都认为是阏伯。不过在民间信仰中,火神已不仅仅只是管理火种,更为重要的是消除火灾。所以我国所有城市中不仅都有火神庙,而且往往有好几座(例如北京过去就有17座,目前全国最有名的也是最大的火神庙也就是北京什刹海旁的火神庙,初建于唐代,现在已经建成为火神庙公园)。成都城区过去除了三圣街的火神庙,今天北大街与北东街交会口有北门火神庙,在水井街的荧惑宫其实也就是火神庙。在下南大街、青龙街、正府街上也都还有火神庙。三圣街的火神庙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清代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都有过重建,民国时期改建为小学。
三圣街屋顶有“老虎窗”的房子 2004年 喻磊摄影
山川崇拜和山川信仰是古人对自然力的崇拜,并从此而产生了若干神化的山川神。在我国的古代,名山大川几乎都有各自的神,山中的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这“五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渎”,再加上四海龙王,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山川神(在成都,过去当然也有五岳宫、江渎庙、龙王庙等庙宇)。而所有的山川神之中,对东岳泰山的尊崇则是最为重要的,东岳庙就是祭祀东岳神的祠庙。因为泰山也称岱宗、岱岳,所以也称“岱庙”。在民间信仰中,将泰山神称为“东岳府君”。由于唐代将五岳之神封为“王”,宋代又升格为“帝”,所以一般又称之为“东岳大帝”。从东汉以后,就有关于泰山治鬼的种种传说,于是东岳大帝被认为是主管阴间事务的最高神,其地位在专管阴曹地府的阎罗王之上。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古代几乎是处处都有东岳庙中民间俗称为“过十殿”的雕塑(关于“过十殿”的介绍见“城隍庙”),现在在民间仍然流行的“上刀山”、“下油锅”等词语都是来自过去东岳庙与城隍庙中的“过十殿”。
成都过去有过多座东岳庙,比如过去的陕西街、红石柱街、锦官驿街、万福桥北端就都有东岳庙(万福街上的东岳庙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七年,是最重要的东岳庙,一直到1972年才拆除),下莲池的东岳庙相传是求神最灵验的东岳庙,其旧址并入了新建的四川机器总厂,转轮藏街上的东岳庙还是东岳庙与南岳庙的合庙。成都也有过名叫东岳庙街的街道,比如太升北路以东的兴禅寺街在清光绪以前就叫东岳庙街,因为清同治年间在这条街的东口曾经修建了一座东岳庙。三圣街所以得名的东南里东岳庙在清代与民国年间都比较有名气。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成都还在每年的夏历三月二十八这天搞东岳大帝出驾的巡游活动,内容与前面介绍过的城隍老爷出驾相类,那时的东岳大帝出驾就是从东南里的东岳庙出发的。
锦江区的青少年宫长期设在三圣街,这个地方在民国时期是基督教浸礼会的福音堂,并附设有明德小学。而在清代,则是著名的宫保府,也就是清代著名武将杨遇春在成都的故宅之一(另两处在前卫街与文庙前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成都建立的最早的外国领事机构法国总领事馆在此街开馆,三年之后迁往双凤桥街(旧址在今东较场西边),1914年再迁往上翔街。2006年,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重新开馆,距当年的第一个驻成都总领事馆的开馆刚好是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100周年,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杜满希先生在成都文殊坊举行了“法国与四川:百年回眸”图片展。
三圣街法国领事署平面图 [法]杜满希提供
清末民初,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医师、教师陆续来到成都(据1902年统计,全省已有教堂161所、布道室139处、外国传教士340多人),初期以法国人最多,除了总领事馆之外,在一洞桥和东龙须巷有法国教堂,玉沙街有法文书院,浆洗街有法国名医馆。此外,在桂王桥的圣心堂、青莲上街与平安桥的天主堂的传教士也以法国籍的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说,当时的成都所吸收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来自法国。
有两个问题需要在此加以说明:
第一,所谓法国总领事馆是多年来的民间俗称。按照清代的有关规定,因为成都不是通商口岸,是不能开设领事机构的。当时的西方列强法国、英国和德国都是在多方要求之后,在清朝官员的允许之下,只在成都开设了驻重庆领事馆的成都办事处或寓所,对外则仿照我国古代行宫、行营、行辕、行署的称呼,叫作“行馆”或“署”,开展他们所需要的外事活动。实际上这是清末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丧失主权的一种表现。例如法国驻成都的机构在刚成立时叫法国领事馆成都办事处,以后又改名为成都法国总领事署。到了民国时期,各国则以鱼目混珠的方式称为驻四川领事机构,仍然不能正式称为驻成都领事机构。一直到1942年和1945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外交部才分别正式同意英国和法国正式开设驻成都的领事馆。
第二,由于过去的某些误载,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的书刊与文章中都说成都的法国总领事署最初是建立在张家巷,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新开馆的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所提供的原始资料,100年前所建立的法国总领事署最初的地址应当是三圣街,是由第一任总领事安迪在租用的住宅中开馆的,具体的地址据《成都通览》所载,就在原来的杨氏宫保府内,而在张家巷只是建有教堂。法国领事馆后来也在张家巷设立过,那已经是在1945年了。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