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金玉街
在江南馆街的北边就是金玉街,但是在本街并不卖金器,也不卖玉器。
清乾隆年间在这条街上修建了浙江会馆。清代的浙江是当时文化教育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文人多,学校多,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和状元的也多。从乾隆到光绪,浙江会馆是每逢有一位浙江籍举子考中状元时,就在会馆中为这位状元挂一道匾,既用以显示祖籍的人才辈出,也用以鼓励自己的子孙努力读书。时间愈长,挂匾愈多,成都文士莫不羡慕,将浙江会馆喻为“金玉满堂”,所以这条街就被命名为金玉街。
金玉街广西会馆 1998年 冯水木摄影
金玉街上在清代不仅有浙江会馆,同时还有江西会馆和广西会馆。三个会馆聚于一街,所以金玉街和上述的江南馆街相似,在清代也曾经被称为三道会馆街。
金玉街浙江会馆遗址 1998年 冯水木摄影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有一位开县籍的李姓商人从上海购进了一套小型的铅印机,在这条街上开办了文伦书局(先是开办在卧龙桥街,后迁惜字宫,再迁锦江街),这不仅是成都最早的用近代铸字、排印技术印刷出版物的私营印刷厂,也是成都最早的一家民族企业(成都另一家早期的民族企业是彭县的大宝山铜矿)之一。成都最早的民营报纸之一,由著名文化人、编辑出版家傅樵村创办的《启蒙通俗报》在1901年创办时还是用木版刻印的。文伦书局开办之后,就改用这里的机器排印。1906年,《启蒙通俗报》改名为《通俗日报》,在当时有过不小的影响。在保路运动中发挥过很大作用的四川省咨议局的机关报《蜀报》,也是在文伦书局排印的。
我国大师级的语言学家黄侃就出生在金玉街上。
黄侃
黄侃(1886—1935)祖籍湖北蕲春,其父黄云鹄在成都为官时(黄云鹄曾在蜀中担任过成都知府等多种官职达20年,而且有“黄青天”之誉。他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善书法,在川西各地至今还能在不少地方见到他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以新都桂湖公园内的碑林中的书法碑刻最多,都是原来新繁龙藏寺碑林的遗物),他于1886年4月3日出生于成都金玉街,5岁时回到原籍。他早年参加同盟会,组织革命团体“文学会”,写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著名时评,被喻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在学术上,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一生中最得意的弟子,被章太炎仿太平天国故事而戏封为弟子中“五大王”之“天王”(其他四“王”是钱玄同、汪东、吴承仕、朱希祖)。黄侃生前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在音韵训诂学与古文献学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是公认的泰斗级的一代大师。特别是他所说的“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的名言,和“五十之前不著书”的主张(在他生前,的确未曾出版过一部专著),在我国传统文化界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