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巷附后包家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包家巷附后包家巷
包家巷原来是清代满城中的永明胡同,又名聚元胡同,胡同内最有名的住户是蒙古族的巴尔特氏。与上述焦家巷相似,巴尔特氏后人多改姓“包”,附近居民多称为“包家”,所以这条胡同在民国时期就改称为包家巷。
1920年,原来在陕西街的四川最早的西医学校四川陆军军医学校迁入包家巷,还附设一个陆军医院,停办于1926年,一共办了8期,毕业学生400多人,组织有军医学校毕业同学会。1926年,以军医学校毕业同学会的力量为基础,又在军医学校原址开办了官办的四川医学专门学校,学制7年(预科2年,本科5年),并附设医院。四川医学专门学校只办了7期,于1936年停办,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接管,改为善后督办公署军医研究班。1938年,刘湘病故,其部属就将其更名为甫澄纪念医院(刘湘字甫澄)。由于这所纪念医院既非官办,又非私立,所以只能是昙花一现,办得有气无力,不久就被官方收回,改办医士职业学校,并且以培养助产士为其办学特色,其附属医院也成为妇产科专科医院。这是成都第一家以妇产科为特色的专门学校与专科医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在这里开办了成都市第一妇产医院,成都人一般称为包家巷产院。成都市第一妇产医院在2000年与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合并,既称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也称成都市妇产科医院。2008年11月28日,成都市妇产科医院庆祝了70周岁生日。70年中,共有40万个成都人在这家医院里出生。所以很多成都人都说:“成都市40岁以上的本地人有一半是在包家巷出生的。”2010年12月23日,这所医院迁往城西新光华片区日月大道的新址,与原来的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儿童医院合并为新建的成都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2011年7月,又挂牌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1936年,一代名医叶心清在包家巷开设了自己的诊所。
叶心清(1908—1967)大邑人。1913年去汉口投靠叔父谋生,得遇名医魏庭兰,遂从师12年,尽得“绝命三针”的金针疗疾真传(“金针”是以九成赤金加一成紫铜铸制),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金针高手(魏氏金针疗法共传三人,另二人一个弃医从政,一人死于火灾)。1933年,他在重庆开设国粹医馆,1936年回成都行医,名震蜀中,一时要人如于右任、蒋鼎文、胡宗南、宋希濂、刘文辉等都邀请为其治病。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和著名实业家卢作孚邀至重庆行医,曾经以8次针疗治好了贺龙元帅久治不愈的右臂难举的痼疾。195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卫生部从全国礼聘30位全国名医进京,叶心清为其中之一(成都名医入京者还有蒲辅周、杜自明,重庆名医入京者还有任应秋、沈仲圭、冉雪峰)。在北京时,他主要为中央领导人与外宾治病,治疗的病员包括刘少奇、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邓小平、陈毅、罗荣桓、叶剑英、李富春、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0多人。何香凝送过他手绘梅花,沈钧儒送过他书法,吴玉章赠诗有“今日华佗又复生”之誉。他为江青治好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之后,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了《娄山关》词相赠。他还出国为越南的胡志明主席、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十几个国家元首治病。1957年经苏联外交部门出面邀请,他在我国驻阿联大使陈家康率领下去也门为王室治病(当时我国还未与也门建交),治好了也门国王在很多国家无法治愈的剧烈头痛,治好了也门太子周身溃烂流黄水的恶疮,被也门称为“东方神仙”,为此他不得不在也门为王室成员治病三个月方能回国。叶心清是成都杏林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一位名医。
1913年4月,四川劝业道周善培在包家巷开办了四川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学校——四川职业学校,同年8月改名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甲种工业学校是当时各省根据民国政府在1913年颁布的新学制设立的职业学校,一般简称为“甲工”,学历相当于中学,而相当于高小的职业学校则称为乙种学校,所以有的资料把“甲种”写为“甲等”是错误的。成都只设立了这一个“甲工”,原来位置在今天的包家巷82号附1号院,当年的一幢教学楼作为成都中药材公司的宿舍至今仍存),下设机械、染织、应用化学三科。陈毅元帅曾经于1916—1917年在这里就读染织专科。这所学校于1937年迁往学道街,并入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成都电子高专的前身。甲种工业学校在包家巷办学时,在曾经留学日本的校长郭玉珊的策划下,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为生产仿日本式人力车(即黄包车)。成都在民国时期的市内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黄包车,最多时达4000辆左右,这里就是早期最主要的生产地。
20世纪30年代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大门 杨显峰提供
甲工校遗址 2011年 杨显峰提供
1935年,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在这里开办,这是成都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开办有会计、统计、染织、家政、日化、图书管理等科,所有费用全免,为当时女性走入社会就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0年,四川饮食文化史上的著名餐馆“姑姑筵”川菜馆由黄敬临开设在包家巷。
川菜名店“姑姑筵” 王大明提供
黄敬临(1875—1941)本名黄循,敬临或晋临都是他的别号,成都人,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自幼好学,而于烹饪技艺有其特别的爱好,真正做到了好学深思、探本溯源,且又喜爱亲自下厨,制作揣摩,年轻时即以美食名家与厨下高手闻名成都,曾被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聘为烹饪教师,是四川所有学校中的第一位烹饪教师,也是川菜界最著名的“儒厨”。20世纪20年代初,曾因幼年同学、川军将领陈鸣谦之荐而出任过射洪与巫溪县知事,很快即辞官回蓉。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在时任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卢作孚先生的支持下,在少城公园内楠木林东侧开设“晋邻饭店”(这家川菜馆在川菜发展史上甚为重要,但是其名字在近人的不同记载中却有多种写法,此从《吴虞日记》。吴虞在日记中记载有他先后八次在“晋邻饭店”用餐),亲自提调厨务,并以跟随他多年的厨师彭辉廷为“坐押师”,即今天的厨师长。可是他的老朋友如陈鸣谦等竭力劝阻他将一生付与庖厨,并力荐其再度入仕,出任荥经县长。一年多以后他又辞官回蓉,决意永绝仕途,以一生的钻研所得而专心致力于川菜厨艺。此时的“晋邻饭店”由于他大儿子黄平伯的挥霍,已经经营困难,便转让给了温江人陈锡侯,改名为“静宁饭店”(一直经营到抗日战争以后歇业)。而他本人则在包家巷西头路南自己住家的隔壁开设了宅院式的“姑姑筵”川菜馆(按:办“姑姑筵”是四川方言,即小孩子模仿大人做饭请客的游戏,也称“办家家”、“过家家”。据前辈的回忆,黄敬临对“姑姑筵”的命名来源于他三妹的一句玩笑:“看你斯文态态的样子,开啥子餐馆哟,办姑姑筵倒差不多”)。作为诗书俱精的文士,他在大门上挂出了自撰的名联:“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些鱼翅燕窝,供你们老爷太太;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轰轰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大人娃娃。”在大厅内也挂出了自撰的名联:“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他以家传厨艺与名师高手相结合,主要由黄家姑嫂掌灶,初期所聘用的厨师仍然仅有彭辉廷一人,开发出一批精品川菜,而且拒用味精(当时叫“味之素”,系从日本进口),每天只供应两三桌,最多不过四桌(对于顾客的随从、车夫另设“中席”进餐,这在成都也是首创)。菜单必须由他根据顾客的具体情况亲自安排,而且亲自上菜,主桌上必须给他留一个座位,备一份请柬,以供他亲自讲解。他的这种特别讲究的菜品与特别独特的经营模式很快闻名远近,客人必须在三天以前预订,包括四川军政领袖刘湘也不能例外。由于西较场扩充营地,包家巷西头部分民房被占,“姑姑筵”后来曾几次搬迁,先后迁至暑袜北街、宝云庵马家花园、陕西街和新玉沙街,1938年还应邀去重庆开了“姑姑筵”。他在重庆与在成都时一样,在店堂中都要挂出由他撰写的对联,最有名的一联是讽刺时政的:“营业税、印花税、席桌捐、红锅捐,这起去了那起来,弄不清楚;蒸公鸡、炒母鸡、炖牛肉、烤猪肉,肥的精而瘦的嫩,都要整齐。”他的店铺也曾经因为这副对联而被查封,不得不从原来的中营街迁往南岸的汪山。1941年,在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的大轰炸中,已患重病的黄敬临饱受惊吓,病故于汪山。以后重庆的“姑姑筵”迁入城内的民国路营业,改名为“凯歌归”。
在黄敬临的影响之下,他的三弟黄保临(这也是一个辞官下厨的人物,他曾经任过宜宾县征收局长、四川省财政厅科员)先在打金街开设了“古女菜”川菜馆,以后相继在暑袜中街与总府街开了“哥哥传”川菜馆,他的大儿子黄平伯(这仍然是一个辞官下厨的人物,他曾经在川军中任过军部副官)在陕西街开了“不醉无归小酒家”川菜馆,小儿子黄庭仲在祠堂街开了“东风一醉楼”川菜馆。黄氏一门的川菜技艺不仅在当时极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也有着不小的影响。黄敬临的“唱戏靠腔,吃饭靠汤”的经验总结至今仍是厨师中代代相传的经典之谈。川菜中的著名菜肴开水白菜、软炸班指、青筒鱼、泡菜烧黄辣丁、豆渣猪头、樟茶鸭、红烧牛头方、麻椒牛筋等,或者是“姑姑筵”的原创,或者在“姑姑筵”有过实质性的改进与提高,至今仍然很受欢迎。后期的“姑姑筵”聘用的厨师中有好几位后来都成了川菜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如北京饭店川菜部与四川饭店的厨师长罗国荣、芙蓉餐厅主厨陈海清、重庆颐之时餐厅主厨周海清等都是。近年来,黄派川菜仍然在各地流传,在日本开有一家“姑姑筵”,在台湾开有三家“姑姑筵”,在成都则有开在草堂北大门的“姑姑筵”和开在陕西街的“不醉无归小酒家”川菜馆。
后包家巷 1998年 齐鸿摄影
关于黄敬临的前期生平事迹,过去的有关记载众说纷纭,不少记载都说他是前清秀才甚至进士、在清代供职于北京的皇家接待机构光禄寺,并成为慈禧太后所赏识的御厨,获赠四品官衔。笔者几经考察之后认为不确,此处所述主要依据近年来的新方志。
在包家巷的南面原来还有一条很短的后包家巷,从包家巷通往原来的成都军区被服厂的后门,已经在近年的城市改造中被拆除。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