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焦家巷
焦家巷是原来满城中的上升胡同,东起长顺上街,西到同仁路。因为原来巷中有一位满族的官员额苏里氏的住宅,民国时改名为焦家巷。这与清代后期满族改用汉姓有关。
满族同胞在清初入关之时,都用的是原来的满族姓氏(满族的姓与氏不分,在满语中称为“哈拉”,在汉译中可以称为姓或氏,也可以称为姓氏),如叶赫那拉氏等。按照满族的传统习惯,对满族男子是只称名而不称姓氏,如努尔哈赤、纳兰成德。在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之后,一些满族人就把汉译名字的第一个汉字作为新的姓,当时叫作“以名若姓”。再进一步,就干脆改满姓为汉姓。到了清末,几乎绝大多数都改成了汉姓,如爱新觉罗氏改为姓“金”、姓“赵”,完颜氏改为姓“王”、姓“汪”,瓜尔佳氏改为姓“关”、姓“管”,博尔济吉特氏改为姓“白”、姓“尹”等。成都的这家额苏里氏把他们家改为姓焦,周围的人就称他们一家为“焦家”,因为他们家是全巷中名气最大的一家,所以就把上升胡同改称为焦家巷。
昔日焦家巷 杨永琼提供
焦家巷 1995年 赖武摄影
1940年前后的一段时期,中共川康特委机关曾经设在焦家巷20号。焦家巷中曾经居住过不少成都的文化名人,如藏学家张怡荪、文字音韵学家李植(见宽巷子)、古典文学家屈守元、神话学家袁珂等。
张怡荪(1893—1983)蓬安人。曾任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1922年,他作为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名满天下的梁启超的老子研究成果写出《梁任公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被收入了著名的《古史辨》,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后即入清华大学执教。1928年,他开始在北京圆恩寺与雍和宫中研究藏学,学习藏语文,开始做编写《藏汉大辞典》的准备工作,出版了《藏汉集论词汇》和《藏汉语对勘》二书。1937年,他来到成都,在厅署街开办西陲文化院(为了躲避日寇的轰炸,曾一度迁往崇庆县大北街的刘家祠),继续《藏汉大辞典》这项工程,成为我国最著名的藏学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受命担任主编,再次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共收词5.3万条、总字数达350万的《藏汉大辞典》。为了保证辞典的编写质量,他于1958年以65岁高龄到当时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的西藏工作了两年。《藏汉大辞典》是我国目前水平最高、收词最多的藏汉辞典,出版之后获奖无数,几乎被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所收藏。英国藏学专家说“《藏汉大辞典》远远不止是藏、汉两种语言的字典,它是由藏、汉族学者编纂的有关藏族宗教文化的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遗憾的是,此书1985年才得以出版,此时张怡荪已去世两年。
屈守元(1913—2001)成都人。蜀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学者,长期在四川师范大学执教,曾任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他博闻强记,具有蜀中前辈学者较为共通的两大特色:一是治学面广,对于古代文化具有通识,从来不拘于一朝一代,无论是研究或是教学都可以从先秦直到近代;二是治学严谨,慎于著述,他的著作如《中国文学简史》《文选导读》《韩诗外传笺疏》《经学常谈》等都是到了晚年在各方的催促与力劝之下才交付出版。屈守元先生晚年最重要的著述是由他主编的《韩愈全集校注》。
袁珂(1916—2001)新繁人,194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中文系,终生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神话学家,曾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辞典》《古神话选释》《中国神话通论》《山海经校注》等。
焦家巷东口有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马红苕”。今天遍布街巷的大炉烤红苕当时全城就只有这一家,很受群众喜爱。周菊吾先生当年曾有诗写道:“滑滑焦家巷口泥,忍饥客散雨丝丝。红泥炉子通红火,番薯浓香透鼻时。”新中国成立以后,马红苕不再经营。有记载说,朱德和邓小平这两位四川老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回成都时,都曾经提出希望能再品尝“马红苕”的烤红苕。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