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皇华馆街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1783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皇华馆街

  今天的华兴正街以西的华兴上街在清代本名叫皇华馆街,以在这条街建有皇华馆而得名。“皇华”二字语出《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因为汉代的注释说“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所以后人就以“皇皇者华”寓意从朝廷派遣出来的官员。

  皇华馆是清代成都的地方官接待来成都的朝廷官员的高级招待所,其旧址就是今天的消防大队驻地,凡是奉使出朝来到成都的朝廷官员一般都是住在这里,清代著名文士所写的入川游记如王士祯的《陇蜀余闻》、陶澍的《蜀日记》中均有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以翰林院侍讲出任四川乡试主考,来到成都时就是住在这里。民国初年,皇华馆被取消,这条街就改名叫华兴上街。清末新政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学习日本在全国设立警察系统,刚开始时只在各个省会城市开办警察总局。成都警察总局最初是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一开设在帘官公所街保甲总局旧址,同时也就取代了原来只管清查户口与防火防盗的保甲总局。第二年就迁到皇华馆街原来的皇华馆官衙旧址。第三年又改名为通省警察总局,名义上要管理全省警务,实际上仍然是主要管理成都警务。民国年间这里仍然长期是全省的警察部门指挥机关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一直是成都市公安局消防大队的所在地。

  很多老成都人都还记得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笑话:当年的四川省会警察局局长方超曾经拟就了一个十六字的“警训”,写在大门内的屏风上:“挺起胸膛,竖起脊梁,抬起头来,两眼大张。”可是当年的普通警察的一般状况却是待遇菲薄、装备粗劣。极富幽默感的成都人大多认为这是在“干虾儿提虚劲”,于是把它改为“挺起胸膛,肚中无粮;两眼大张,像个阎王”,在人们茶余饭后作为笑谈。

  民国时期的成都警察局 商宜川提供

  当清末建立警察机构之后,就仿日本的制度开始建立城市的消防系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都在皇华馆街中的警察总局之下建立了消防警察大队,这也是全国建立的最早的三个专业消防队之一。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为了尽快了解城市中哪个位置发生了火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一个高高的瞭望塔用肉眼观察。清光绪三十年(1904),就在当时的警察总局中修建了这样一个瞭望塔,高33.3米,上下五层,楼项悬有一口铜钟,初为木质,五年后改为铜质,成为当时市内最高的建筑。按古代军事上的正式名称叫望橹楼,民间则称为望火楼。《锦城旧事竹枝词》对此有如下记载:“朝使驻节寓省垣,皇华馆内道寒暄。危楼百尺登高望,通省火警示眼前。”后来还在北门与南门的城墙上各修了一个望火楼,成了一个简明实用的观察体系。这三个望火楼一直到1952年成都百货大楼建成以后才予以拆除,望火的功能则由更高的百货大楼楼顶的瞭望室所代替。

  民国时期的成都警察岗亭 刘永禄提供

  皇华馆街在清代也曾经叫作成绵道街,因为在这条街上有清代的成绵龙茂道(又称川西道)的官衙。

  在前面的“盐道街”部分曾经介绍过,清代根据需要,可以在地方行政机构中设立在省以下、州县以上的“道”这一级机构。四川最早是在康熙年间在今天的西昌设立了建昌道。嘉庆初年镇压了白莲教大起义之后,更将全省分设了五道,川西地区在成都府、绵州、龙安府、茂州之上就是成绵龙茂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称为川西道,其官衙就在皇华馆街,其旧址在民国时期曾经是川军邓锡侯部二十八军的军部所在地,现已不存。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