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龙王庙正街附龙王庙南街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1836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龙王庙正街附龙王庙南街

  从督院街往东,穿过红星中路,有一条龙王庙正街。“文革”前的龙王庙正街是在金河北岸,沿河向东直到红石柱正街。在金河南边,还有一条龙王庙南街。在龙王庙正街和龙王庙南街之间的金河上,过去有木质板桥(清光绪初年修建,1919年重修)和石质的景云桥(清乾隆三十五年修建,光绪三十三年重修)两座小桥。“文革”时期,金河被修成了防空洞,笔者就曾经于1972年在这里劳动了两个多月,修过一段防空洞。防空洞修完之后,由于当时管理无序,防空洞上面又陆续建了一些平房,不仅金河的位置见不到了,龙王庙南街基本上也就不再是一条街道了。

  原龙王庙正街66号,早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就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又名龙神祠),最后一次重建在清光绪年间,街道也因此而得名。这座龙王庙规模不大,民国后期即已不存,有一座明隆庆年间铸造的铜香炉尚在四川省博物馆中保存。成都城内的龙王庙不止这一处,例如在石灰中街、铁箍井街和金河街上过去都有龙王庙。

  龙王最早见于佛经,而且有八大龙王、十大龙王之说。唐玄宗时期开始祭祀龙神以求雨,宋徽宗时期正式封五龙神为王,从此以后龙王的民间信仰者愈来愈多,被道教纳入道教神系,而且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凡是天下的江河湖海均由龙王管辖,各地的水旱丰歉都由龙王安排。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我国各地都修有龙王庙。

  龙王庙正街过去在一条街上就有四个祠堂,即薛氏祠、钟氏祠、印氏祠、邱氏祠。今天的龙王庙正街41号是一个三进四合大院,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天井,院门口的大门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门前还有当年的两个用作门墩的石鼓,堂屋梁上的镏金文字与图案至今还可辨认,这就是目前在成都市区已不多见的清代大型院落邱家祠堂。邱氏祖先是从广东入川的移民,邱家祠堂建于清同治七年至九年(1868—1870)。从那时到民国时期,每年七月半都有邱氏家族数百人从各地来到这里祭祀祖先,大厨房中可以做几百人的饭菜。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邱家祠堂已经改成了居民大院,但是建筑的基本格局还相当完整地保留着,所以得以列名成都市首批文物建筑名单。今天的龙王庙正街小学的旧址就是以钟子苍为首的钟氏族人捐资,于1929年在祠堂内修建的私立离山初级中学,当年曾经是成都办得较好的私立中学之一,占地面积达9亩。

  与龙王庙正街的四家祠堂相似,老成都过去曾经有过很多的家族祠堂,甚至在一条街上就有几个,例如在西顺城街有刘氏、璧氏、叶氏、张氏四姓的祠堂,在九龙巷有韩氏、谢氏、苏氏、温氏四姓的祠堂,在东打铜街有陈氏、刘氏、杨氏、林氏四姓的祠堂,在东锦江街有谢氏、王氏、洪氏三姓的祠堂,在西半边街有李氏、张氏、陈氏三姓的祠堂,在文庙前街有罗氏、张氏、曾氏三姓的祠堂,在西玉龙街有李氏、张氏、周氏三姓的祠堂。在成都的众多祠堂中,以岭南各地移民修建得最多,清人的《竹枝词》有如下记载:“多半祠堂是粤东,周钟邱叶白刘冯,杨曾廖赖家家有,冬至齐来拜祖公。”据《成都通览》载,在清代仅成都城内就有各姓祠堂83处之多,现在基本完整保留下来的就只剩邱家祠堂这一处了。

  邱家祠三进院落 2001年 周筱华摄影

  邱家祠堂清同治九年(1870)大梁 1997年 周筱华摄影

  龙王庙正街,门前有石鼓的是邱家祠堂大门。 1994年 牟航远摄影

  在成都方言中,龙王庙、牛王庙的“王”都读为“汪”音,但是马王庙的“王”字仍然读为“王”。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