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福德街附福德巷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1860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福德街附福德巷

  在育婴堂街以西,连接玉沙路与方正街的小街是福德街。福德街是因为原来街南口有一个福德祠(土地庙的雅称)而得名。

  清同治三年(1864),日本的东洋车即黄包车传入上海,为我国增加了一种新式的城市交通工具。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川商务总局决定成立快轮车务公司(当时把黄包车叫东洋式快轮车),由宋云岩负责筹划,曾经在成都生产了几十辆黄包车,花会期间在老南门至青羊宫的城墙外道路上运行,竟然因为轿行的反对而被官府禁止使用,以致成都城内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轿子(一直到1916年成都还有轿行490多家,估计轿子总数在5000乘左右,但此后逐渐被黄包车取代。笔者见到过一项统计材料,1925年,成都还有轿子2310乘,第二年就减为1369乘)。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著名的维新派学者傅崇矩在福德街创办工业馆(后改名阜利公司),雇工100余人,制作了黄包车几百辆,应当是成都市内最早批量生产而又用于城市交通的一批近代新式车辆。虽然这时的黄包车还是用铁皮裹着的木轮,车下也没有弹簧,起初仍然是不准许在大街之上通行,只能沿城墙边走环形线。但是由于这种车辆的确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所以很受市民欢迎,不到两年,就冲破禁令而在全城通行无阻了。这以后,成都的黄包车愈来愈多,质量与设施也愈来愈好。

  1962年东城区三轮车管理站的奖章 刘永禄提供

  民国时期成都市政府征收的人力车税单 刘永禄提供

  民国时期在成都街头的人力车

  1924年胡浚泉在走马街设立了利通橡胶人力车公司,有了橡胶轮车980辆。到1925年底市政公所验车时,发展到车行54家、有车4531辆,成为市区内最主要的车辆,又分为富贵人家自己购置的私包车和由车行出租给黄包车夫满街招客的喊街车两大类。黄包车最多时是1945年,有车行约700家,发执照征车捐的数字是11260辆,而且有了专门跑长途的长途车。据老人们说,最快的车夫可以清晨从成都出发,晚间到达绵阳。

  1950年5月,成都登记的黄包车还有7919辆。从此以后,政府采取多种途径逐步减少,转业安置车夫,1956年还剩下1410辆,到1958年统一淘汰,全部绝迹,原来市内交通由黄包车承担的功能改由三轮车所取代(成都的三轮车是1954年才从上海引进的)。直到近年来在一些旅游景点作为民俗展示,黄包车又才再次出现。

  人力双轮车为什么会叫“黄包车”?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理解。这种车于1870年创制于日本。法国人米拉向上海租界工部局(租界是当年帝国主义者在我国的国中之国,工部局就是帝国主义者在租界中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申请获准之后,于1874年引进在上海租界内以出租的方式经营。因为当时人们把日本称为东洋,所以就把它名叫东洋车。由于东洋车比原来在街头使用的马车与独轮车相比有很多优点,所以发展很快,不仅在上海大量生产,而且形成了一些车行,车行中的东洋车又分为有钱人家长期包车和公共使用的短时用车两大类。1913年,上海租界工部局为了对愈来愈多的东洋车加强管理,决定将两类东洋车有所区别,就将公共使用的短时用车一律漆为醒目的黄色,有如今天城市中的出租车都用统一颜色,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黄包车。黄包车这一称呼也就从上海传向全国。

  在成都人的口语中,曾经长期把福德街误读为“蝴蝶街”。

  在椒子街侧过去还有一条福德巷,已经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