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大学路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6479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大学路

  过南河上的锦江桥,在人民南路三段东边,就是大学路。大学路的两侧都是今天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过去的华西大学的校园。大学路原本就是华西大学中的一条道路,因为华西大学没有围墙(初建时是要修围墙的,因为周围群众不知道“洋人”要在围墙中干什么,出于排外情绪而三次掀倒围墙,连校门都被掀倒,所以校方就决定顺应民意,大学和中学都不修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所以成都人都把以华西大学和华西协合中学为中心的这一片地区叫华西坝,把华西大学以南的一片地区(大约包括今天的林荫街到省体育馆这一片)叫华西后坝。抗战期间新开了新南门之后,华西坝愈来愈繁华,华西大学中的这一条主要道路就发展成了一条街道,也就很自然地有了大学路的名称。严格来说,大学路是华西坝上的第一条街道。

  华西大学最早的大门开在当时最重要的交通渠道南河河边,具体位置应当在今天川大华西校区光明路宿舍区北门向西约100米处,从当年大门向南望,有一条一直通向校内的道路。这个老校门已经在1954年被拆除,校门上的英文校牌已经于1996年3月28日在成都府南河改造时在南河河畔的地下被发现。近年间在川大华西校区东区面向人民南路的大门位置,新建了一座仿老校门形状但是体量更大一些的校门。

  华西坝 1978年 牟航远摄影

  华西大学的全名是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筹建于1905年(按:这个年代在不同资料中一直有两种记载,此从《华西医科大学校史》),建成并开校于1910年,首任校长是毕启(1867—1954年,美国惠斯廉大学哲学博士与神学博士,1899年到四川办教育。他先在成都办小学与中学,以后办大学,曾15次回美国为华西大学募集资金与物资,一直到1946年才返回家乡),由在成都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的4个“差会”(“差会”是基督教会负责集资、派遣传教士到国外传教的机构,派出人员不仅有牧师,也包括医生护士、教职员等),即英美会(后称中华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后称卫理公会)、浸礼会和公谊会联合创办,最早的发起人是在四圣祠行医的加拿大人启尔德博士。1918年圣公会加入,成为5个“差会”协同合办,故而在老成都人口中华西大学又有“五洋学堂”之称。这所“五洋学堂”虽然是一所教会大学,但是从一开始就聘请有不少中国学者执教并参与管理。它前后有三个校歌,除第一个校歌的歌词作者不明而且歌词也未能全文留传下来之外,第二个校歌是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著名学者、前清拔贡刘豫波写的,第三个校歌是成都著名学者、前清举人林思进写的。刘豫波和林思进也都曾在这里执教。

  修建中的华西协合大学 1917年 [美]甘博摄影

  1943年华西大学制革研究所 1943年 [英]李约瑟摄影 杨显峰提供

  1920年万德门前的毕业典礼 四川大学档案馆提供

  华西大学不仅是成都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的综合大学,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近代化的综合大学之一,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牙学院(另有神学院),但是以医科为特色,又以1917年由加拿大医生林则建立的牙科系为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华西牙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在四圣祠街上建立的仁济牙科诊所,1912年扩建为牙症医院。2007年8月华西口腔医院举行了建院100周年庆典),在国际上素来有“东亚第一”的美誉。1924年,华西大学招生实行了男女合校合班,这在全国的大学中也是相当早的(第一批女大学生共招收了8名,其中的一位就是1932毕业的医学博士、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乐以成)。1951年人民政府正式收回华西大学时,校园面积逾千亩,大型建筑有70多幢。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院系调整,1954年成为单科性的四川医学院,著名的华西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在1932年)成了四川大学博物馆。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20世纪初,“牙科之父”林则(右)指导我国第一个牙科博士黄天启(左)治牙。 四川大学档案馆提供

  华西大学先后开办或协办了华西医院(指由中国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英国庚子赔款基金会和华西医大毕业同学捐款,于1942年在国学巷修建、1943年建成的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当时的成都人一般称为“新医院”)、仁济男医院、仁济女医院、存仁医院、精神病院、麻风病院和结核病院,这其中历史最长的是1892年在四圣祠街创办的仁济医院与1894年在陕西街创办的存仁医院,1914年华西大学成立医学院的时候就将其作为教学医院。到本书初版时的2009年,这个古老的医学院已经有116岁了。

  华西坝上学生与美国士兵进行棒球比赛1940年杨显峰提供

  这所古老的医学院校区很大,1959年人民南路建成之后,把校园从中间分成了两半(在人民南路下面有地下通道将两边连通)。就在校区之间的人民南路这个位置,民国时期曾经是当时全亚洲最大的草皮足球场“华英球场”(当时的华西坝共有5个草皮足球场),成都足球最强队华西大学足球队曾经在这个足球场上战胜过包括英国皇家空军足球队在内的若干劲旅。更令今天的成都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足球场上,还训练过女子足球并举行过当时极为罕见的女子足球比赛。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是全成都最有名的露天电影放映场。

  华西大学所在的这一片地区成都人称为华西坝,是近代成都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区。当年华西大学初创时,所购土地近800亩,除了修建华西大学,还陆续修建与开办了华西协合中学、华西师范学校、高琦中学、华西神学院、护士学校、弟维小学、加拿大学校(供在华西坝的外国儿童读书的学校)。

  抗日战争期间,外地的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及畜牧兽医系、东吴大学生物系、北京协和医院护士专科学校等先后迁来成都,借华西大学的校园继续办学。特别是上述学校之中的前四个都是基督教会开办的学校,所以事实上是与华西大学联合办学,时人称之为“五大学”,设施共享,课程共享,学分共享,不仅保持了原来的教学规模,还增加了新的科系(最多时有5个学院、70多个系及一些专修科),新修了一些建筑,在校学生超过5000人。一时间,华西坝大师星聚、高士如云,陈寅恪、顾颉刚、梁漱溟、钱穆、朱光潜、吴贻芳、冯友兰、张东荪、潘光旦、吴宓、萧公权、吕叔湘、李济、蒙文通、赵元任、李方桂、林则、黄天启、戚寿南、黄克维、童第周、侯宝璋、陈志潜、周太玄、魏时珍、李晓舫、蓝天鹤、刘承钊、缪钺、罗玉君、谢霖、李约瑟等都曾在此设坛授课,成为大后方著名的“三坝”之一,即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另外“两坝”是重庆沙坪坝和汉中鼓楼坝),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建设人才与革命志士。而由川籍联合国哲学顾问、华西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在1942年11月发起成立的“东西文化学社”的参加者除了大量的中国学者之外,还包括了罗素、普朗克、爱因斯坦、泰戈尔等全球性的泰斗级大师在内。世界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这里发表过被听众形容为“吼叫”一般的演讲。顾颉刚先生曾说:“在前方枪炮的声音惊天动地,到了重庆是上天下地,来到华西坝使人欢天喜地。”故而一些文化人直接称华西坝为战时的“天堂”。

  四川医学院校园 20世纪60年代 王文相摄影

  金陵女子大学宿舍楼 杨显峰提供

  金陵女子大学学生在华西大学校园内做体操表演 1945年 杨显峰提供

  在东西文化学社门前的中外科学家(从左到右):何文俊、彭荣华、李约瑟、罗忠恕 1943年 [英]李约瑟摄影 杨显峰提供

  在华西坝,长期一心一意地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而献身的还有大量的海外学者。从1910年到1952年,共有187位外籍教师在“华西”任教,他们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少数来自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德国和韩国。1951年,最后一批48位外籍教师离校。

  1912年,华西大学理事会通过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公开招标,决定由英国建筑师费烈特·荣杜易主持设计,加拿大籍教师苏维廉负责施工,在华西坝修建了一批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无论是在成都文化交流史上还是在成都建筑史上,这些建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1982年,荣杜易的后人曾特地委托英国前首相希思专门前来华西坝瞻仰这个著名的建筑群)。特别是其中的钟楼(1925至1926年由纽约柯林斯捐建,故而原名“柯林斯纪念楼”)是中西结合式的砖塔结构建筑,一层为单檐歇山式,二层为四方攒尖式顶(顶部在1954年有过维修改建,形状略有改变),底层为券拱通道,造型美观,结构坚固,塔内有机械式的大钟,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如1919年修建的怀德堂(今办公楼)、1920年修建的合德堂(今第四教学楼)、1924年修建的嘉德堂(今第一教学楼)、1926年修建的懋德堂(老图书馆,著名的华西大学博物馆过去也在此楼中,当年第一个到三星堆进行考古发掘的科学家就是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1928年修建的今第五教学楼等几幢楼房,还有原建于1920年、仿建于1960年的明德学舍(即万德堂,今第六教学楼,原来在今天的人民南路上)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被建设部列入了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在2001年公布的成都市22幢文物建筑中,这里就有8幢被挂牌保护,怀德堂还成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在本书初版进入排版设计阶段的2009年7月25日,怀德堂在维修中发生火灾而全毁,日后只能依原设计重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在《回忆华西大学》一文中写道:“华西坝的新鲜之处首先是它的建筑。这些洋房大都是西洋结构,又是中国式的屋顶,流檐飞角。洋教士在华西坝先后修了三十几幢洋楼,惟有钟楼是哥特式的尖顶,这在成都是稀罕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也说:“开始以中国建筑之部分应用于近代建筑,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成都华西大学皆其重要者也。”不少研究者认为,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教会大学修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标志着我国古典建筑的复兴,而华西大学的建筑则是最早肇其端者。

  抗战时期的华西校园

  华西坝民居 20世纪20年代 杨显峰提供

  华西坝学生公社开幕典礼 1940年 杨显峰提供

  当我们今天从校园内光明路上的华西幼儿园经过时,很多人都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的广益学舍(亦称雅德堂,华西大学初建时是仿牛津大学的体制,分为若干个学舍,由几个“差会”各自负责修建,每个学舍中都有教学楼、宿舍、运动场和花园。广益学舍是在1925年由英国公谊会修建的,曾经是华西大学的文学院),陈寅恪、钱穆、吕叔湘、吴宓等大师和有“现代李清照”之誉的著名女词人沈祖棻都曾在广益学舍教学楼中开坛授徒,受聘于燕京大学的陈寅恪的家就住在广益学舍教学楼后面的一座小洋楼之中。陈寅恪来成都是在1943年底,先在陕西街与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共住一个二层小楼,1944年暑假搬入广益学舍45号。他来成都之时就已是右眼失明、左眼高度近视且患有眼疾。1944年12月12日,左眼也因视网膜剥离而失明。所以,大师的双目失明之地就是在这华西坝,华西坝是他一生中最后所见的清晰世界(左眼失明之后,燕京大学曾经安排他住进陕西街的存仁医院三楼73室,由当时最著名的眼科医生陈耀真大夫施行手术,力图抢救,但无效)。正因为如此,他才在《成都秋雨》一诗中发出了“余生成废物,得饱更何求”的悲叹。大师在这里居住的一年又九个月中,写下了12篇论文(其中9篇后来收入著名的《元白诗笺证稿》),留下了30多首诗,其中有一首名为《华西坝》:“浅草平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晚风。酒醉不妨胡舞乱,花娇弥觉汉妆浓。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1964年,亦即大师离开华西坝快20年之后,他写下了这样的怀念成都的诗篇:“昔年人日锦官城,曾访梅花冒雨行。岭南今朝头早白,疏枝冷蕊更关情。”

  相对于前方来讲,抗战期间的华西坝是一方乐土,但是日本侵略军仍然轰炸过华西坝。在1939年6月11日的大轰炸中,华西大学就是日本侵略军的轰炸目标之一。当年被称为华大“校花”的一位黄姓女同学就是在图书馆侧被炸死(第二年,在女生院中为她建有纪念碑)。每逢空袭警报发出,华西坝上大中小学的师生员工都得跑警报,目标一般都是向今天的南一环方向跑,当时那里全是一片野地和农田,其中有彼时很著名的“青春岛”(因为平时只有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才去,所以得了这样一个浪漫的名字),还有一处更为僻静的“火烧堰”,也就是今天的玉林小区到衣冠庙一带。

  广益学舍旧址 1998年 袁庭栋摄影

  被日寇轰炸的华西大学 四川大学档案馆提供

  当时华西坝上最著名也是规模最大的西式糕点铺与西餐厅“康服”为了满足经济不宽裕的学生们的需求,就大量生产过去只有挑担出售的蛋烘糕在华西坝售卖(成都蛋烘糕最早创制于清代末年的文庙前街),喜爱者愈来愈多,遂成了华西坝上最流行的食品,以后遂流行于全成都。后人有《锦城旧事竹枝词》加以回忆:“张张黄嫩似月圆,坝上风光梦魂牵。慢烘细烤人立待,味分咸甜蟹黄鲜。”

  2006年,成都市政部门在大学路树立了大型雕塑,上面有11米高、8米宽的80多年前的华西坝老地图和一篇《华西坝记》,保留了浓郁的文化记忆。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