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寺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红瓦寺街
在今天极为热闹的一环路南一段,也就是四川大学与四川音乐学院之间的那一段,成都人一般都叫作红瓦寺,所以不少青年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这一段大街就叫作红瓦寺街。其实红瓦寺街指的是一环路南一段通往四川大学方向的一条侧街。由于四川大学的范围愈来愈大,周边的很多建筑与第三产业主要都是为四川大学的师生与家属服务,所以这条侧街已经在几年前扩建成为一条比较宽敞的街道。
红瓦寺街得名于这条街上原来的红瓦寺。红瓦寺在明代就有,本名德元禅院,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重建时,因为屋顶上盖有成都很少有的颜色偏红的青瓦,故而俗称为“红瓦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逐渐修了一些房屋,形成了一条小街,虽然红瓦寺已不存,但是街名就叫作红瓦寺街。
1943年,四川大学从峨眉山迁回成都,新校址就是今天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可是当时新校址的很多建筑并未建成,校舍极度缺乏,所以在学校周围,特别是在今天的红瓦寺到老马路一带修建了不少平房作为教职工的宿舍,当时的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和著名生物学家方文培等都曾在这里的璧还村居住。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文革”时期也曾在这里的璧还村居住。
黄季陆
黄季陆(1899—1985)叙永人,自幼即随其堂兄、同盟会元老黄方参加革命活动。1911年在四川保路运动中以12岁的年龄发起成立四川小学生保路同志会,并出任会长(当时名黄学典)。1913年去上海拜见孙中山先生,并听其教诲。曾远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1924年以国民党加拿大总支部代表的身份回国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成为国民党西山会议派重要成员,在国民党内担任过多种职务。1939年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1943年1月任四川大学校长。望江楼畔新川大校区的建成与从峨眉山迁校回成都这两件大事都是在他主持下克服了多种困难而实现的(川大迁回成都的行动是从1943年2月1日开始的,正式上课是在3月18日。当时的新校区只初步修成了数理楼、化学楼和图书馆,大量的教室、宿舍、食堂、礼堂等都还未建,所以不得不在城内借用了多处房屋。新校区的大多数建筑都是在迁回之后陆续修建的)。1946年3月,校内有人贴出恶毒攻击进步教授的壁报,引起学校秩序大乱。黄季陆果断地将肇事学生开除,将训导长撤职,将担任教授职务的三青团干事长解聘,维持了学校的正常秩序。1948年成都的“四九”血案(有关介绍见“督院街”)中,四川省主席王陵基下令毒打、刺伤学生多人,抓捕了学生132人,其中川大学生101人。黄季陆明确表示:“哪个打了我的学生我找哪个,哪个抓了我的学生我向哪个要回来!”终于使被抓的学生全部获释。黄季陆1949年去台湾,在台湾出任了若干高级职务,一生主张统一,主张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并发表了《梦魂萦绕的我乡我家》等思乡怀旧的文章数十篇。黄季陆在红瓦寺的住宅璧还村一直保留到十多年前才拆去。
方文培(右)和川大同人在望江楼茶室开会 1943年 [英]李约瑟摄影 杨显峰提供
《峨眉植物图志》
方文培(1899—1983)忠县人,从1921年入东南大学生物系学习开始,就将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植物学,是我国最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他的多种研究成果填补了世界植物分类学的空白,他亲手采集了11万号、50多万份标本,发现植物新种100多个,由他新命名的有40多个。他是公认的槭树科与杜鹃花研究领域中的泰斗,被誉为“当代全面翔实掌握四川植物资源第一人”。他编写的《峨眉植物图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第46卷和52卷)是公认的世界名著。世界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开拓了中国植物研究的新道路”。他亲手建立的川大植物标本馆的储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成都植物园就是在方文培的建议下于1983年建立起来的。1937年10月,他婉拒了留在英国工作的邀请,而于抗日战争的炮火纷飞之中回到祖国。1948年,他再次婉拒了留在美国工作的邀请,而于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之中回到祖国。他从1937年开始任四川大学教授几近50年,长期住家在红瓦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为教授评级的时候,他是成都仅有的五名一级教授之一(另四名是四川大学的徐中舒、柯召,四川医学院的刘承钊,地质学院的李承三)。生前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四川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并受聘为英国与荷兰皇家学会会员。
徐中舒
徐中舒(1898—1991)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两岁丧父,母亲入清节堂(收容孤寡的慈善堂)织布度日。1925年以第四名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弟子。1928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30年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7年入川任四川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兼任西南博物院院长和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并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四川历史学会会长、《汉语大字典》和《甲骨文字典》的主编。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古文字学家,对明清史与巴蜀文化史也有很深的研究。一生著述宏丰,享誉中外的著名论文《耒耜考》在发表之后50多年又再次在刊物刊载,创造了学术界的奇迹。他在四川大学工作超过50年,笔者就承蒙恩师教诲30余年。他原来住在川大校园内的铮园,“文革”中被强迫迁出,在红瓦寺璧还村原来的只有20平方米的门房中居住长达6年。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