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刘醒龙文学回忆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15节·
我的文学教育,更多的是受民间的影响。小时候,每到夏天,在院子里乘凉,爷爷就会给我讲很多的民间故事,有《封神榜》这样的民族文学,也有当地的民间故事。《大别山之迷》系列小说的写作展示了我个人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等一切通过文字来表现的那种想象力。在这种小说里,个人的想象力完全发挥了。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那就是想象力过于放纵。毕竟写小说的目的还是要给人看,过分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而不考虑别人如何才能进入到这种想象中,不考虑别人怎么样去理解自己的想象力。这就形成了后来人们所说的读不懂。几乎没有人跟我说过能读懂我的“大别山之迷”系列小说。我特意以《异香一大别山之迷》为书名,编选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
“大别山之迷”是我的本意,但这些小说在《青年作家》《奔流》《安徽文学》《长江》丛刊和《长江文艺》等杂志刊发时,无一例外地被编辑们武断地改为“大别山之谜”。“谜”是可以解开的,“迷”就不一定了,有可能解得开,也有可能永远无解。通常情况下,编辑们都会觉得自己解得开这个文学青年设下的文学之谜,而不愿面对还有某种解不开的文学之迷。
就像小说中的小说味,小说味是迷而不是谜。而小说味是根本不需要谁来化解的,那些能说得清清楚楚的东西,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文学。所以,迷才是文学范围,谜不过将日常游戏用文学稍加点缀。这些叫《大别山之迷》的小说,也许连我自己都不懂,或者本来就不想弄懂。
这种写作是任性的,我只想在创作中完完全全地展示我的想象力。
然而,与人的任性一样,文学一旦任性起来,是无法走向高远的。
作家终归要慢慢地意识到:最好的文学,只有在思绪相对收敛、情怀相对理智的背景下写作才能把它写好。否则自己认为写得好到天花乱坠,效果却适得其反。我没有科班出身那样的清晰脉络,很难用几句话将这种变化说清楚,最简洁的说法,还是灵魂深处的高度自由与独立。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只会按照自己心灵所指写下每一个字。 刘醒龙文学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