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刘醒龙文学回忆录

第86节

刘醒龙文学回忆录 刘醒龙 1184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刘醒龙文学回忆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86节·

  任何个人都无法经历亲身经历之外的时代,这是由生命的最基本定义所决定。正因为如此,人的最大欲望便是尽一切可能,使自身超越时代,去向远古、近代与未来。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文学最原始的起点。从欲望的共同点出发,文学也是有分野的。一种文学是用尽可能符合人性的方法,给注定要消逝的时代,留下最接近这个时代人性本质的记忆。另一种文学也在用最大可能的主观,异化她所亲密相处的一切,以图通过阅读来影响时代的精神趋向。对于当代文学来说,这两种文本的同时存在与发展,对当事人来说,其严峻性是不言而喻的。是迎风张目,分辨是非,还是掩人耳目,自欺欺人?在阅读当代文学各种文本时,最容易出现这样的感触。

  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底,我一直在闭门写作长篇小说《圣天门口》。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在同一城市里,一位青年学者,正在做着与自己精神相通的文学学问。小说出版后,被理论界称为,是当代文学中,第一部打通“一九四九”壁垒的小说。也就在这时候,才听说,李遇春以一部《权利·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论著,荣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认识李遇春是在与李遇春熟悉之前。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篇小说《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出版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见到一篇评论文章,当时就很惊讶,这位叫李遇春的青年评论家,如何拥有同我一样对乡村与乡土,积攒半辈子的深情理解。我一直对那些能洞察他人写作动机的评论家格外佩服,能通过文字抵达作家心中,正如作家通过文字抵达千百读者心中,虽然是文学所要求的常识性东西,恰恰是这种常识性,反而让人做起来最难,要做好则是难上加难。

  城乡壁垒只存于学术探讨,并非是真正的壁垒。文学中的“一九四九”则是难以攻克的赫赫有名的要塞。很长一段时间,文学的表现,要么只写这以前的年代,要么只写这以后的岁月,两段历史之间,俨然有一座不可逾越的分水岭。即便是以欧美为代表的所谓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也没有像“一九四九”那样,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事实上的禁区。从80年代起,就有人不断地反思,要打通“一九四九”壁垒。不打通这一壁垒,后来的中国文学就会变成是某种天赐,而用“与生俱来”形容当代中国文学,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刘醒龙文学回忆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