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名联观止

第14章

名联观止 梁羽生 1304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名联观止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六祖法偈

  半通不通

  个人看法,要懂得陈寅恪的“原意”,恐怕还得把古典与今典结合来看。

  一九三二年,陈寅恪写了一篇可称为“石破天惊”的论文《禅宗六祖传

  法偈之分析》,载那年六月出版的《清华学报》七卷二期。

  六祖传法偈即人所熟知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一诗。(按:六祖传法偈有多种“版本”,此为最流行的一种,

  敦煌本坛经则作两偈。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上述陈寅恪的论文。敦煌本的

  字句与流行本略有分别,意义则是相同的。)

  陈寅恪认为六祖的传法偈:一,比喻不适当。“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

  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

  意。”而菩提树则“为永久坚实之宝树,决不能取以比喻变灭无常之肉身,

  致反乎重心神而轻肉身之教义。”二,意义不完备。“细释经文,其意在

  身心对举。言身则如树,分析皆空,心则如镜,光明普照。今偈文关于心

  之一方面,即已将比喻及其本体作用叙述详参,词显而意赅。身之一方面,

  仅言及比喻。无论其取比不伦,即使比拟适当,亦缺少继续之下文,是仅

  得文意之一半。”故其结论认为,六祖的传法偈,只是“半通之文”,“其

  关于身之一半,以文法及文意言,俱不可通”。但我说此事,与胡适之又

  有何关系呢?这就要涉及另一今典了。 名联观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