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月夜行路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至圣的困顿
浩渺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地流淌了五千多年。正值历史波涛汹涌了一半的时候,即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的秋天,陡然在齐鲁大地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鲁襄公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八日,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诞生了。
史料记载:孔子“贫而贱。”其实老人家的一生是极艰辛极勤勉,极辉煌而极丰富,并且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他终生奋斗与追求的的事业和理想,主要是自学与教人,政治和著述,但是精神则表现在“学不厌、教不倦”方面。孔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了,其间曾经出仕做过“委吏”与“乘田,”即管理仓库收支帐目和牛羊畜牧繁殖的琐事,后来又在鲁太庙做过助祭的差事。三十岁而立,就开始在家里设教授徒了。
老人家教授的弟子三千,贤者仅有七十二,有才名者为:颜无繇、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仲弓、宰我、颜回、高柴、公西赤一伙。孔子教着一些“有教无类”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预没的条件和要求,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说不分老少、贫贱、富贵、聪慧、愚顽,甚至蠢蛋、笨货,只要能交一束干肉做学费,就统统接纳为门徒弟子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则表现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和“不耻下问”等方面,课程为:“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的“六艺。”
其实“六艺”是经国治天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很实用的硬本事。尤其是“礼,”不仅仅为了强调恢复因诸侯纷争称霸而驰废的西周礼仪,实际也是在张扬“礼治”的为政理想。
“礼”是儒学思想的基础。因此,孔子对中国历史演进的座标定位,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理想的确立,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极其重大的贡献。孔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始人,同时也开创了私立学校的先河,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至圣先师。”
然而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则因着统治者的政冶需求,时而尊孔崇儒、时而又败孔斥儒,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征,即多元混杂和极强的兼容性,因而致使儒学思想、文化并没有贯穿始终,所以形成现在人们普遍承载的一种混杂的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是世界共认的“礼义之邦”。“和为贵”与“温良恭俭让,”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则。但是争强好胜、淸静无为、纵横捭阖、搬弄是非、设计谋算、听天由命、与世无争,以及放浪不羁的言行,又深含着道、墨、兵、纵横、阴阳、佛家文化思想混杂的意蕴,并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行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铸就国人独特性格的渊源。
孔子五十一岁,另有一说是五十六岁那年,再度出仕做了鲁国的中都宰。大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即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升至大司寇。他理政三个月,鲁国就出现了“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如归”的政治景象,而且诛杀了乱政的鲁大夫少正卯。齐国人听说孔子执政这般厉害,顿时感到了潜在的威胁,认为照此下去,鲁国就会很快强盛起来,并极有可能逞霸。倘若一旦鲁国逞霸,必定要吞并齐国。于是齐国君臣同谋想出了至今仍然奏效的一招,精心挑选了八十位衣着华丽而能歌善舞的美女,外加装饰华贵的三十辆马车,一并送给了鲁君。鲁君也是有血有肉的男子汉哪,面对八十位美如天仙的佳丽,自然魂不守舍地忘了国事,整整三天没有上朝理政,孔子见状,感觉自已的政治理想由此化为泡影,因此知趣而无奈的自动离职了。从此就开始了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真正目的,并非后来那帮文人学士所谓的:因着仕途阻隔、官场失意,甚至获罪遭徙式的游走,而是满怀希望地到处传布自已的“礼治”思想。同时企盼当时的诸候国君,能够接受与实践这种政治思想,并以此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曾经游历了当时的齐、卫、宋、陈、蔡、匡等国,大致范围也就是今日之山东省境内吧?而且不停的在国与国之间往返穿棱。当他把自已的政治思想传授给各国统治者的时候,许多政洽者都觉得不错,倘若照此而行能够变为现实的话,那么世间就真可谓大同了。
其实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都在暗中做着自己的政治美梦,面临兵戎相见的混乱局势,断然采取偃旗息鼓的修睦策略,确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温良恭俭让”的政治理想,只能听听而已。
实际上,这种脱离当时社会现状,带有显明理想化色彩的政治策略,不仅一时无力而没法实施,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实现。有些政治者,甚至连听也不愿意听。
面对当初列国纷争称霸的混乱局势,政治者与孔子都很清楚,也很明白。因着各自的政治理想、目的及施政手段的差异、分歧而无法形成共识,所以就各持已见地使“礼治”思想与其政治理想,自然而然地化做了泡影。其实,这是政治者和文化人的共同悲哀。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化人的单纯与偏执……
面临屡遭失败的困顿,孔子当初也是很难受很无奈的,甚至也是很迷茫很沮丧很失落的。老人家在周游列国期间,曾经遭到无数次讥讽、嘲弄、侮辱;以致围追堵截、追杀与囚困;饥饿、迷途、师徒走失……有两次,还差一点儿丧失了性命。
尽管遭逢了如此不可想象、忍受的艰辛与磨难,然而并没有动摇其实现政治理想的信念。其实孔子当年忍饥挨饿、忍辱负重、执着追求理想的行动,却铸就了中国历代有良知有骨气知识分子不甘寂寞、执着追求真理、以天下为己任而自觉承担社会责仼与义务的情怀,同时也铸就了四处碰壁而誓不回头,无可奈何地遭辱受屈而不甘失败、不愿俯就、屈从的品格,以致失意落魄而空茫嗟叹的悲苦命运。
倘若以当下的价值判断标准衡定孔子周游的意义,确实近乎迂腐与幼稚了。不仅可以断定其理想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也有点儿荒唐可笑。读书人的所谓政治抱负多为一厢情愿的意象,同政治者的实际操守及社会现实,确实存在着难以企及的距离。
虽然个人理想同现实遥遥相对,但是只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前进,最终大致可以实现。然而最具价值意义的,则是艰辛磨砺的整个过程。人生的价值与具体意义,则更是如此。
尽管孔子历经磨难,酷似一位布道者执着地宣扬其政治主张,并徒劳无益地茫然奔波了几十年,满腔政治热忱与并理想愿景,却化作无奈的惆怅与空茫的嗟叹。然而其旷世睿智、思想,则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而涵盖了社会、人文、历史诸多方面。同时有形无形或潜移默化影响着政治、社会、历史发展走向。仅凭这点论,其周游列国的意义确是深远的,也是极具历史意义的。
试想两千多年前的数十个春夏与秋冬时节,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坐着一辆马车,或由三五弟子相随相伴着颠簸、疾驰、或踽踽而行。师徒数人衣衫褴褛、面带饥色、身疲力竭,或仓惶奔命或落荒而逃。脱险之后,又急切、焦灼呼喊着四处寻找……
还有师徒几人行走时谈笑自若、或坐而论道时的情形,那是多么凄楚?多么令人感佩啊?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定格,又是多么动人哪? 月夜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