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主要是民间歌谣,个别的是贵族作品;“雅”基本上是贵族作品,《小雅》中有一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全是贵族作品。三者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其中《王风》代表的是东周王畿内的诗歌。《豳风》是周族部落发祥地豳地的民歌,豳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其余是诸侯国民歌,如《卫风》是东周时期卫国的诗歌,卫国在今天的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
雅: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共105篇。其中《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全是贵族作品。其中有叙事诗,也有祭祀诗。《大雅》、《小雅》即《大夏》、《小夏》(“雅”借为“夏”),代表的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
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周颂》产生于西周前半期,《鲁颂》大约是公元前七世纪鲁国的诗,《商颂》大约是公元前八世纪、前七世纪宋国的诗。这些诗大多是当时的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是贵族作品。之所以叫“颂”,是取“歌颂”、“赞美”之意,三颂的中心内容是歌颂、赞美在位的周王、鲁侯、宋公或其他祖先的功德。
《诗经》的诗篇,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共约500多年,时间跨度较大。除极少数是西周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
《诗经》不仅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汉语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它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尤其对汉语语音史和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诗经》的“经”字是汉代时加上的,在先秦只称为“诗”。西汉时期为《诗经》作传的有四家。鲁人申培所传的称为“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称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称为“韩诗”。这三家的诗因为是用汉代的隶书写的,故称为“今文诗”。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的称为“毛诗”。毛诗是用古文写的,即用周代的文字写的,故称为“古文诗”。自东汉郑玄为毛传作笺后,后代学习毛诗的人很多,其他三家逐渐衰废,竟至亡佚了。传世的《诗经》就是毛诗系统。
历代为《诗经》作注的很多,除了《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以外,还有南宋朱熹《诗集传》,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毛诗后笺》和方玉润《诗经原始》等。
王风·黍离
【解题】《黍离》是《王风》中的一篇,《毛诗序》称这首诗是“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宗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一解释影响极大,基本上成为后世解读《黍离》的依据,但诗句中并未提供任何与“宗室颠覆”有关的信息,因此另一种解释是此诗抒写了诗人自己在迁都过程中的难过心情。诗的内容相对清晰,诗人在赶路的过程中看到都城附近长势茂盛的禾黍,这一景象引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情绪,但到底是什么痛苦,又一时难以明言,只得反复慨叹,最终以无奈追问是谁造成这种局面而结束。三章重章往复,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悲痛。
《毛诗序》的解释赋予了这首诗特定的内涵,“黍离”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之痛、触景生情的常用典故,“黍离之悲”也成为古诗中极为常见的母题,后人写家国兴亡之感的诗句大多受其影响。如杜甫的《哀江头》是他被乱军困于长安城中,行走在曲江畔,顿生哀思而作,张戒《岁寒堂诗话》便评其为“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南宋姜夔的《扬州慢》通过扬州城昔盛今衰的对比抒发亡国之痛,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便是《黍离》的化用,他的老师萧德藻评其“有黍离之悲”。在后世易代之际,这种亡国之痛更为深沉,《黍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亦不断得到强化。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秦风·蒹葭
【解题】《蒹葭》是《秦风》中较为特别的一篇,《秦风》中另外几首诗写的都是好战乐斗的内容,但这一篇却“高超远举”、“鹤立鸡群”、“倏然自异”(方玉润《诗经原始》),描写思慕和追寻意中人而不可得的怅惘。《毛诗序》说它的主题是“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似没有依据,朱熹认为是“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诗集传》),只求诗境,而对诗中的“伊人”采取存疑态度,被后世广为接受。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在点明时间、地点的同时,将深秋早晨凄清明净的景色写得异常优美。接下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句,是虚点其地,似乎近在眼前,而后笔势陡然一转,诗人上下左右苦苦求索,却因道路的阻隔而可望不可即。最后“宛在水中央”的一个“宛”字,又将地点拎空,更添一层惆怅,读来“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全章没有一个“思”字或“愁”字,却将求之不得的过程写得生动可感,加上后两章的重章叠唱,一唱三叹而有余哀,读来韵味深长。后两章虽然只换了几个字,但也暗含了时间的变化:第一章的“白露为霜”,霜较厚重,是时太阳还未升起;第二章的“白露未晞”则旭日已初升,但霜没有完全融化;第三章的“白露未已”便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了。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措词婉秀隽永,音节流转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孔子所谓“哀而不伤”的绝佳注脚,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后世有很多诗句也力求营造出这样的意境,如《古诗十九首》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句,就与之声气相通。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 ,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凄凄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小雅·鹿鸣
【解题】这是一首贵族宴饮宾客的诗,《毛诗序》云:“《鹿鸣》,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认为是周王宴饮群臣,可备一说,但具体的创作年代已不可考。全诗三章,皆以鹿鸣起兴,从内容而言,第一章言奏乐,第二章言饮酒,第三章将奏乐与饮酒合而为一,写出了贵族之间彬彬有礼、氛围融洽的欢宴场面。就气氛而言,从赠予与宴者礼物到称赞嘉宾为众人的榜样,最终达到“和乐且湛”的高潮,一章比一章热烈。全诗措辞典雅,结构十分清晰,可看得出诗人布局之精妙。王夫之认为三章“始而欲得其欢,已而称颂之,终乃有所求焉”,每一章都“异于彼矣”,最终达到了“大音希声”的精神境界(《姜斋诗话》)。《诗》三百皆是配乐演唱的,后来常在举行乡饮酒礼、燕礼等宴会场合歌唱《鹿鸣》之乐,直至汉末曹操时期乐章犹存。自唐代兴科举,赶考举子之间的聚会宴饮专门称为“鹿鸣宴”,到了两宋之际,“鹿鸣宴”在读书人中间一度非常普及,且有宴享之诗存世,这一习俗直至清代科举废除才完全绝迹。“鹿鸣”也成为代指明君求贤才,或文人雅士相交的常用典故之一。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大雅·生民
【解题】这是一首叙述周人始祖后稷诞生和成长传说的史诗,《毛诗序》云:“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后稷生于上古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当时中国处于母系氏族制时期,男女间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都是跟随母姓,由此产生了“感天而生”和“吞卵而生”的传说,因此讲述后稷的历史,便先从其母姜嫄说起。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三章讲述后稷诞生的过程,无论是姜嫄踩中帝的脚印生下后稷,还是后稷出生后受到牛羊、路人和鸟儿的荫庇,都充满了浓郁的神话色彩。第四至六章写后稷一出生便懂世情、悟人意,且生来便知道种植庄稼的技巧,并因此而受到天后的帮助。这部分逐渐由神话转入现实描写,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在描述始祖的神迹时主要表现在稼穑方面。最后两章是诗的第三部分,铺陈祭祀场面的热烈隆重,将人的虔诚与神的感应相结合,惟妙惟肖,同时仍然闪耀着第一、二部分奇异与质朴的色彩,以“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作结,结篇完整,意淳词质,塑造了神圣而光辉的先祖形象。
《毛传》、《郑笺》以后,因受谶纬风气的影响,对此诗的传统解读往往刻意“神异其事”,但又颇多龃龉之处,招致宋以降学者不同程度的批评。民国以来闻一多、于省吾等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后稷诞生传说,认为其反映了先民的图腾崇拜,可备一说。也有学者称《诗经》中几篇富有神话色彩且篇幅较长的作品为史诗,这是借用西方的概念,中国文学史上尚未发现如荷马史诗那样的英雄叙事史诗,但基于农耕文明而写就的《生民》自有其特色与魅力。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厥声载路 。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 。即有邰家室 。
诞降嘉种 :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商颂·玄鸟
【解题】这首诗是宋君祭祀并歌颂祖先的乐歌,宋国国君是殷商的后裔。《毛诗序》认为:“《玄鸟》,祀高宗也。”但从文中无法判断祭祀的到底是谁,朱熹认为“此亦祭祀宗庙之乐,而追叙商人之所由生,以及其有天下之初也”(《诗集传》),只是说祭祀先人,比《诗集传》的说法更恰当。诗歌追叙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燕卵而生殷商始祖契,和《生民》一样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这个传说在战国时期流传也很广,如屈原的《天问》里有“简狄在台喾何益,玄鸟致贻女何喜”的记载,《吕氏春秋》的《音初篇》,《史记》的《殷本纪》,王充的《论衡》和刘向的《列女传》等都有这一传说。而后又称赞了汤和武丁两位贤君,最后以商承嗣百福作结。与《生民》相比,这首诗较为简略,但从字里行间亦不难体会其措词之典雅与庄重,方玉润以“诗骨奇秀,神气浑穆,而意亦复隽永”(《诗经原始》)概括它的特质。
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 ,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 ,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 ,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 ,受命不殆 ,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 ,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 ,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 ,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