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二年(786),赴长安进士试,考了四次,直到贞元八年二十五岁时才登第。而后应吏部博学宏辞科试,三次皆失败。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平定淮西的战役发动,裴度率军,以韩愈为行军司马,胜利后因功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谏迎佛骨,贬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内迁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官终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他的诗多是铺张奇险的古体长篇,偏向于雄奇高古和奇险怪诞两种风格。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蔡启《蔡宽夫诗话》云:“韩退之诗豪健奔放,自成一家。”他的诗在内容上通过“奇崛艰险”的境界,追求“不美之美”,甚至以丑为美,给人以陌生感;在诗歌形式上,通过散文化的笔法,追求“非诗之诗”,甚至以文为诗,突破诗文界限。在诗学理论上,韩愈发展了自屈原以来重视诗人主体情感的“不平则鸣”说;重视诗人主体的道德修养,发展了孟子“浩然之气”说而提出“气盛言宜”的主张;力改陈旧的诗歌语言,把“务去陈言”作为创作手段,改变旧的审美观。韩愈的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其语言过分追求奇险生涩与诗歌散文化倾向,也遭到不少人诟病。有《韩昌黎集》。
山石 注释标题 山石:以诗中首二字为题,是《诗经》中常例。《诗经》中的题目是后人加上的,而文人自作诗也用此法,就类同“无题”诗,通常别有寄意在其中。
【解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说法。通常认为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韩愈离开徐州去往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有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这是一首纪游诗,全诗一韵到底,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和章法,按时间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记述黄昏来寺、夜晚宿寺、晨晓离寺的行程。黄昏来寺,清新自然的景象,殷勤款待的寺僧,体现了山中的自然谐和与人情温馨。夜晚宿寺,百虫鸣叫、月入柴扉,写出山中的清幽与恬静。晨晓离寺,清光滟霰,山红涧碧,景象可爱充满生机。结尾四句,用“自可乐”表明对自然和人情美的向往,亦影射了作者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不平。
此诗的可贵之处在于每写一画面,皆注重光感与色调的不同,攫取特定的景物,与人构成独特的意境,在写景的流转中,感情也随之曲折变化。整首诗文从字顺,俊伟清新。金代元好问拈出退之之《山石》比秦观之《春雨》诗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可知韩诗之大家气象与雄伟博大的境界。
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 ,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
方世举撰、郝润华等整理《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注释标题 左迁:降职,贬官。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是韩愈侄子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进士,任大理丞。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解题】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从凤翔府法门寺将一节佛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便写了《谏迎佛骨表》,谏迎佛骨,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此诗便作于赴任途中。
这首诗是韩愈七律中的佳作,风格沉雄,感情深厚抑郁,把忠而遭贬的不平、非罪远谪的愤慨,以及老而弥坚的刚直,和前途茫然、生死难卜的悲壮都凝练在这短短的诗句之中,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产生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
方世举撰、郝润华等整理《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