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光绪十八年(1892)为诸生,后两应乡试,均报罢,遂绝意科名。二十四年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工余往东文学社习日语,得学社创办人罗振玉赏识。二十七年受罗振玉资助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翌年因病回国,历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执事,南通通州师范学校、苏州江苏师范学堂教师。三十二年进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辛亥革命后携眷随罗振玉避往日本,以清朝遗老自居。1916年回上海,为英国富商哈同编《学术丛编》,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3年清逊帝溥仪召为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谥“忠悫”。
王国维从事哲学、文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研究,以科学方法治旧学,均卓有建树,是中国学术现代转型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文学创作有《静庵诗稿》、《壬癸集》、《人间词》(后改名《苕华词》)等,文学研究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其著述先后辑为《观堂集林》、《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影印本改题《王国维遗书》),今人增广为《王国维全集》。
六月二十七日宿硖石
【解题】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王国维应邀至张謇创办的南通通州师范学校任教,讲授心理学、论理学(逻辑学旧称)。暑假返乡度假,六月二十七日夜宿硖石(海宁县下辖镇名,距王国维家乡所在盐官镇约20公里),乃作本诗。
光绪二十四年王国维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校对文稿,代作文字,业余到东文学社习英语、日语,从学社日籍教师田冈佐代治、藤田丰八处接触到汗德(即康德)、叔本华哲学,极感兴趣。王国维自述“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静庵文集·自序》),广泛研读西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著作,即王国维在作本诗稍早之前所写《端居》其一所谓“时时读异书”,并撰写了一系列相关论著。哲学影响在其诗作中也有所体现,如本诗第三联“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亦皆西洋哲学常语;宋儒林之奇《拙斋纪闻》曰‘疑字悔字,皆进学门户’,用意无此曲折”(钱锺书《谈艺录》“王静安诗”),具体说应当与叔本华知识论有关,从写作本诗的光绪二十九年的夏天到第二年的冬天,王国维一直潜心阅读叔本华著作,“其所尤惬心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静庵文集·自序》)。宿于硖石的六月二十七日夜,王国维受扰于密集的蚊子,无法入眠,当深夜独自思考人生和哲学问题,若有所悟,想与旁人分享,但他们都已酣眠,惟有满天星斗明亮灿烂,似乎更加深了诗人无人理解、无人诉说的孤独感。四年后,王国维苦于哲学学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兴趣逐渐由哲学转移到文学,尤其是词和戏曲(见《静庵文集·自序二》),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学术转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种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文学小言》中又将“三种境界”称为“三种阶级”。“知识增时只益疑”,大概处在第二境界(阶级)与第三境界(阶级)之间吧。
新秋一夜蚊如市 ,唤起劳人使自思 。试问何乡堪著我 ?欲求大道况多歧 。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欲语此怀谁与共,鼾声四起斗离离 。
谢维扬等编校《王国维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