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或说为北宋黄庭坚后裔。四岁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屠氏艰难度日。乾隆二十九年(1764)应童子试,拔第一。就读常州龙城书院,后多次应江宁乡试,移家北京又多次应顺天乡试,均不中。为谋生计,奔走四方,先后客于多位官员幕中。四十七年得陕西巡抚毕沅助捐补县丞,候选京中。次年为债家所迫,抱病出都,欲至西安依毕沅,途中病情加剧,不治而卒,年仅三十五岁。
黄景仁少时即负诗名,与同乡洪亮吉、孙星衍、杨伦等并称“毗陵七子”(毗陵为常州古称)。在京时与洪亮吉、翁方纲、程晋芳等组织都门诗社。其诗学李白,但“好作幽苦语”(《自叙》),多描写穷愁潦倒的生活,抒发寂寥凄苦的情怀。清人包世臣称“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黄征君传》)。有《两当轩集》。
杂感
【解题】《两当轩集》按编年编排,本诗列入卷一。卷一收诗八十三首,起于癸未,讫于己丑,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三十四年(1769),作者十五岁至二十一岁时。本诗即写于这一时期,为其早年之作,可见出他年少时的轻狂和敏感。
黄景仁幼年丧父,艰辛备历;少年成名,科举屡挫,这些销磨了他的锐气,作诗常嗟愁叹苦。本诗有两处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第二、八句,详参注释),东野为孟郊之字。孟郊诗也多穷愁困苦语,与风格相近的贾岛合称“郊寒岛瘦”。尽管别人劝戒黄景仁这样嗟愁叹苦会带来非福的厄运,但他不以为意,仍然固执地要像春鸟秋虫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认为心有不平就要写诗坦陈,体现出他的坚守和执着。不过春鸟啼唤欢愉,秋虫鸣叫愁苦,黄景仁诗欢愉之词少而愁苦之词多,其挚友洪亮吉就评其诗“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北江诗话》卷一)。
本诗第三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流传颇广,表达了一种自傲与自卑掺杂的复杂心态。他就读常州龙城书院时的老师邵齐焘称他“性本高迈,自伤卑贱”(《劝学一首赠黄生汉镛》序),可以视为对这一联的上佳解释。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
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