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袁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袁凯

  袁凯,明初人,生卒年不详,字景文,自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父可潜,有诗名。袁凯年轻时即以《白燕诗》得名,人称“袁白燕”。明洪武三年(1370),以举人授监察御史,因事得罪皇帝,托病辞归。生平有才辩,擅戏谑,性诙谐。

  袁凯作诗,歌行、近体诗效法杜甫,古体诗主要取法自汉魏。程孟阳评其诗曰:“气骨高妙,天然去雕饰,天容道貌,即之泠然。古意二十首,高古激越,雄视一代。七言古诗,笔力豪宕,鲜不如意。七言律诗,自宋元来学杜,未有如叟之自然者。”虽有溢美,也可见袁凯擅长诸体。有《海叟集》。

  白燕

  【解题】这首七言律诗是咏白燕之作。关于此诗的写作,据都穆《南濠诗话》、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杨仪《骊珠录》等记载,常熟人时大本写有一首《白燕》,抄呈杨维桢。袁凯与友人恰好去拜见杨维桢,见到诗句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袁凯说此诗“未尽体物之妙”,杨维桢不以为然。袁凯回家即作一首《白燕》,次日呈给杨维桢,杨“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座客。一时呼为袁白燕”。时大本原诗也是一首意味隽永之诗,但没有在状物中寄寓幽深微妙的感情,袁凯的《白燕》诗在体物寄情方面则有了突破。诗作起笔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王谢之典,指出白燕为难得遇见之物,暗喻元代知识分子难得入仕,备受冷落。二、三联以白色的“月”、“雪”、“柳絮”“梨花”等意象烘托白燕的孤高,揭示白燕的苦闷与困境。尾联则以白燕不飞回昭阳殿,抒写诗人对统治阶级不屈膝投靠的情怀。全诗四联皆用典,而不显得堆砌,有浑雄沉郁之气。这首诗表现出来的自恋、自赏又自伤、自悼的思想感情,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共鸣,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

  万德敬《袁凯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