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梅州市)人。光绪二年(1876)应顺天乡试中举,后历任驻日使馆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处理外交事务之余,编撰《日本国志》,为深入了解日本提供资料,为中国变法改革提供借鉴。二十年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力主维新,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奉旨陛见光绪皇帝,陈请变法。二十三年,改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次年命充出使日本大臣,因病滞留上海。不久戊戌政变,遭免职,回乡终老。
黄遵宪被誉为“近世中国第一大诗人”(吴宓《空轩诗话》),诗多述时事,有“诗史”之目。为“诗界革命”倡导者,主张“我手写我口”(《杂感》),打破拘禁,开拓新题材,描写新事物,运用新语词,被誉为“诗世界之哥伦布”(《人境庐诗草》丘逢甲跋、高旭《愿无尽庐诗话》),但往往新奇有余,深入不足。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今人辑为《黄遵宪全集》。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解题】光绪十年(1884)黄遵宪的母亲病故,次年时任美国三富兰西士果(San Francisco,一般译作圣弗朗西斯科或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乞假归国,农历八月十二日登船西行,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舟行太平洋时,黄遵宪望月而作此诗。本诗为黄遵宪手订《人境庐诗草》卷五第一首,而《人境庐诗草》“四卷以前为旧世界诗,四卷以后乃为新世界诗”(《人境庐诗草》丘逢甲跋),因此本诗为“新世界诗”第一首。所谓“新世界诗”,是歌咏海外风光和新事物的诗作。
望月本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但地域范围基本都在内陆或近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写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共望一轮明月。而本诗却写到因为东西半球昼夜相反,正在茫茫大洋上的诗人和万里之外的故乡所看到的月亮此没彼升,不能“共此时”,比古时多了新鲜的经历和不同的感受。黄遵宪另有《今别离》四首,用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写传统的游子思妇题材,但歌咏的对象却换成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尤其是第四首写“相去三万里”的一对男女,因“昼夜相背驰”,所以“眠起不同时”,“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两人“魂梦难相依”。都是以新事物、新语词等书写旧题材,旧酒装之以新瓶,而别具风味。
黄遵宪诗以五古、七古最具代表性。他称自己的五古“凌跨千古”,七古比白居易、吴伟业“略高一筹”(《致梁启超书》),自视甚高。本诗为七言古体诗(七古)。后来丘逢甲《七洲洋看月放歌》、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高旭《海上大风潮起作歌》等诗都受到本诗影响。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 。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登程见月四回明 ,归舟已历三千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 ,只作寻常数圆缺 。舟师捧盘登舵楼 ,船与天汉同西流。虬髯高歌碧眼醉 ,异方乐只增人愁 。此外同舟下床客 ,梦中暂免供人役 。沉沉千蚁趋黑甜 ,交臂横肱睡狼藉。鱼龙悄悄夜三更 ,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 。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 。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 。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 ?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 。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 。此客出门今十载 ,月光渐照鬓毛改 。观日曾到三神山 ,乘风竟渡大瀛海 。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 ,彼乍东升此西没 。嗟我身世犹转蓬 ,纵游所至如凿空 。禹迹不到夏时变 ,我游所历殊未穷。九州脚底大球背 ,天胡置我于此中 ?异时汗漫安所抵 ?搔头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 ,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