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杜甫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的家庭。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官膳部员外郎。其父杜闲,曾任奉天县令。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漫游于吴越、齐赵一带,与李白等文坛名士交游,被赞为有扬雄、班固之才(《壮游诗》),中途曾应进士科,未能中式。自天宝五载(746)起,杜甫困居长安,两度献赋于玄宗而无果,沉沦近十载。直到天宝十四载(755),才得授河西尉,寻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度被叛军所俘,陷于都城。肃宗至德二载(757),冒险从长安逃脱,投奔肃宗凤翔行在,授左拾遗。

  因疏救房琯,触怒天子,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8),杜甫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迁居四川成都,于浣花溪畔建草堂。经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短暂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先后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鄂、湘,最后在“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凄凉环境中贫病而死。今存《杜工部集》二十卷,存诗一千四百余首。重要的注本有清代王嗣奭《杜臆》、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等,今通行有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

  杜甫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时代风貌,被后世誉为“诗史”。其《丽人行》、《兵车行》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诸作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夕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及《北征》等诗展现了安史之乱中广大民众的惨酷遭遇和整个国家的凋敝衰败;《彭衙行》、《述怀》、《羌村三首》及《秋兴八首》诸作则将个人的坎坷命运与时代的乱离危难联系起来,寄寓了无限感时伤乱、忧愤悲慨的心绪。

  尤为难得的是,杜甫笔下始终饱含着对国家君主矢志不渝的忠贞热爱(“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和对百姓苦难的真切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须臾不忘心系家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以后人评价道“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王定国诗集叙》)。此外,杜甫还有一些诗作,或吊古抒怀(《蜀相》、《咏怀古迹》),或思亲怀友(《春日忆李白》、《月夜忆舍弟》),或咏物题画(《房兵曹胡马》、《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或登临写景(《登高》、《登岳阳楼》),无不以体物精微、情味隽永著称。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对锤字炼句倾注了极大心力(“新诗改罢自长吟”),是推动近体格律诗语言技巧变革创新的“集大成”者(秦观《韩愈论》中评杜甫语),“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冯班《钝吟杂录》)。他有意大量使用拗律吴体,以突破日益定型的近体诗声律法则;又将虚字、僻语、俗语引入格律诗,以矫平庸空洞之弊病;还刻意使用倒装、省略、离析句等反常的结构,频频将句式紧缩或舒展,在谋篇布局中制造出“冥心刻骨,奇险至十二三分”(赵翼《瓯北诗话》卷二)的惊人效果。

  宋以后,诗人群体开始发现杜诗在字法、句法、声律上的巨大价值,不啻为“子美集开诗世界”(王禹偁《日长简仲咸》),逐渐意识到“为诗……欲法度备足当看杜子美”(何汶《竹庄诗话》引苏轼语),于是王安石、苏轼和江西诗派的作家纷纷从不同侧面继承和发展了杜诗的创作传统。后世论诗,喜以李、杜相较,整体上看,前者风格飘逸,后者沉郁顿挫,正如清代洪亮吉所评“李青莲之诗佳处在不着纸,杜浣花之诗佳处在力透纸背”(《北江诗话》)。

  北征 注释标题 北征,本意为北行。杜甫从凤翔行在返回鄜州,一路向北而归。同时,“北征”也是诗歌旧题。汉代班彪作有《北征赋》,吊古伤今,自悯身世,述“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之意。东晋袁宏跟随桓温北伐,亦作有《北征赋》。

  【解题】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死逃离长安投奔凤翔(今属陕西宝鸡)面见肃宗,拜左拾遗。不久,因上疏为宰相房琯求情,“言琯有才,不宜罢免”(《旧唐书·杜甫传》),惹怒肃宗,诏令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乃获免。是年八月,墨制放还鄜州(今属陕西富县)省亲。

  五言古体《北征》即为杜甫归家后所作长篇政治抒情诗,全诗140句,以“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为中心,分述辞阙、行旅、抵家、战事、感怀诸事,感情浓烈,融汇万端,夹叙夹议,层次分明,对安史之乱这场浩劫所造成的政治混乱、农村凋敝和百姓流离惨象进行了真实细腻的描写,“穷极笔力,如太史公纪传,此固古今绝唱”(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无愧于“诗史”(孟《本事诗·高逸》)之称。诗歌内容可分为六个部分:起首四句总叙北征还家缘起,先言“皇帝二载秋”云云,宛如朝对奏章,系用史家笔法,明正朔,辨体例也,故后人云“史笔森严,未易及也”(黄彻《溪诗话》)。从“维时遭艰虞”至“忧虞何时毕”,叙说蒙恩探亲、辞君恋阙之情,欲去不忍去,既去仍忧虞,皆因忧心叛贼未除、国事未安而已。

  从“靡靡逾阡陌”至“残害为异物”,历叙羁旅行役之所见,越陌度阡,回顾行在,攀崖涉水,经邠望鄜,有佳景萌生高兴,有惨景催发悲悯,直如“一幅旅行名画”(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从“况我堕胡尘”至“生理焉能说”,备写归家悲喜之状,历经劫波,骨肉重逢,乍见疑梦,哽咽难言,国破家贫,妻儿寒栗,穷愁已极,暂惜完聚,儿女娇语,弥慰伤心,种种情态,入细入微,篇法幻妙,无不毕肖,后人认为此段“缠绵悱恻,潦倒淋漓,忽而儿女喁喁,忽而老夫灌灌,似骚似史,似记似碑……足与《国风》、《雅》、《颂》相表里”(黄周星《唐诗快》)。

  从“至尊尚蒙尘”至“皇纲未宜绝”,转笔写国家战事,上半言妖氛尽豁,佳气齐聚,天道好还,人心助顺,此诚收复两京之良机也,然借兵回纥,群以为害,终碍于天子之意,众议无可奈何,埋下隐患。下半言何不专用官军,奇正兼出,收复青徐,制胜万全。从“忆昨狼狈初”至“树立甚宏达”,回顾朝廷在叛乱爆发后的拨乱反正举措,感慨良将忠心辅弼,期待肃宗中兴国家,继承太宗宏伟事业。

  全诗以“皇帝”始,以“太宗”结,夭矫变化而篇法整严,繁则如千门万户之象,简则有急弦促柱之悲,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并称压卷之作,后世诗人誉为“自有五言,不得不以此为大文字也”(《唐宋诗醇》卷四七)。韩愈《南山》诗力仿此作,然而气象兴寄已远逊之。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 ,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 ,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 ,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 ,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 ,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 ,经纬固密勿 。

  东胡反未已 ,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 ,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 ,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 ,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 ,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 ,泾水中荡潏 。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 ,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 ,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茆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 ,几日休练卒 。仰看天色改,旁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

  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羌村三首 注释标题 羌村:在鄜州城北,即今陕西富县城北大申号村。 (其一)

  【解题】此诗系至德二载(757)八月,杜甫自凤翔行在返回鄜州城北羌村家中后所作。共三首,第一首写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场景,次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第三首再次写邻里父老携酒慰问及诗人致谢情景,共同构筑出安史之乱兵革未息、黎民百姓世乱飘荡、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本诗为第一首。前四句记归家途中所见,诗人千里跋涉,徒步而归,历尽艰难,终于在薄暮中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羌村。柴门鸟雀鸣噪相迎,既暗示战后乡村的荒凉凋敝,又反映出杜甫忐忑不安、近乡情怯的复杂感受。后八句写亲人百劫重逢、邻人心酸感叹之状。家人乍见不喜反“怪”,只因为兵荒马乱、盗贼横行(《述怀》“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彼此山川阻隔,鸿稀鳞绝(《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中间虽偶然有一二消息(《述怀》、《得家书》),到底人命危浅,生死不知。

  重逢时简直不敢信、不敢认,“惊定”后才喜心翻极,呜咽沾巾,“拭泪”饱含家人无数辛酸、惊喜、埋怨、感伤。这不是杜甫一家的苦难,而是当时千万黎庶共同面对的苦难,所以诗人悲叹自己遂愿生还,不过“偶然”而已,还有多少人仍遭受天涯沦落、妻离子散的境况呢!邻居们闻讯纷纷赶来探望,围着短墙悲泣抽噎,是因同情年老的诗人而纷纷泣下,还是勾起了自家的痛楚?沉沉深夜,诗人与妻子秉烛对坐,执手相望如在梦寐,酸甜苦辣无从细数,他们终于暂时实现团圆的心愿(《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可天下人的命运却终究不堪追问了。王慎中评价本诗“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真《国风》之义,黄初之旨,而结体终始,乃杜本色耳”。(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曲江二首 注释标题 曲江:池名,在今西安城区东南部,为唐代著名的游览地。 (其一)

  【解题】至德二载(757)十月,肃宗还驾故都,杜甫以左拾遗身份扈从而归。杜甫怀抱着“依然七庙略,更与万方初”(《收京三首》其一)的美好期待,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进谏的职责。“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正是他踌躇满志心态的写照。然而,朝廷政治依旧波谲云诡,且宦官李辅国正唆使肃宗排挤玄宗旧臣,杜甫不断遭受冷落打压,政治理想再次折戟。到乾元元年(758)春,“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晚出左掖》)的努力也无济于事,诗人的心情愈发消沉苦闷,写诗自嘲“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题省中院壁》),只能“苑外江头坐不归”(《曲江对酒》),日日对曲江独坐、与酒樽相伴。

  是年六月,杜甫果然遭贬,谪为华州司功参军。七律组诗《曲江二首》即系此年暮春所作。第一首写花飞减损曲江春色、愁煞失意之人,自然的美好匆匆消逝,人事的盛衰覆雨翻云,何不伴佳酿及时行乐,且莫让浮荣牵绊余生。本诗为第二首,紧承上文,言上朝回来典衣沽酒,日游醉乡,人生苦短,唯有花蝶水蜓,物华堪恋,可慰此有限之年。对自然的赏爱和失志的哀伤纠结难辨,不如暂借风光,助片刻之神会。历来评论此诗,或笑“有老人衰飒之气”(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或讥“岂人臣行乐之时”(《杜诗详注》卷六引王嗣奭语),恐怕是没能领会到杜甫在仕不得志、春光飒沓之时的复杂感受,其实本诗神理凑泊,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充满了对生命、对理想、对朝廷的流连和眷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

  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白帝城最高楼 注释标题 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瞿塘峡口的白帝山上。原名子阳城,为东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城名“白帝城”。

  【解题】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去世。五月,杜甫离开成都,顺江而下,经戎州、渝州、忠州,秋季抵达云安(今重庆云阳)。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作此诗。这是一首典型的拗体七律(或谓吴体) 注释标题 拗体律诗:由杜甫首创,即打破固定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诸篇是也;其一单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浑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赵嘏之‘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是也。”前一类“自成音节”即无规律可循之意,后一类自成宫商,有规律可循。 。此诗颔联出句为律句,其余全拗,颈联与尾联失粘,前三联结尾均用三平调,尾联结尾“平仄平”也是古体诗句式,因此历来有人说它是“歌行变格”(杨伦《杜诗镜铨》)、“以古调入律”(林昌彝《海天琴思录》)。

  诗人创为此体,一方面是“作意好奇”(陆时雍《诗镜总论》),苦心打破七律定型格套以求新求变,另一方面是借助拗调怪句,翻成激楚悲壮之响,以表达内心强烈的痛楚。这样“雕琢语到极致处”(吕本中《童蒙训》引谢无逸语)、“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努力,成功营造出“冥心刻骨,奇险至十二三分”(赵翼《瓯北诗话》卷二)的效果,故后人评论道“盖离刻之极,归于自然;纵放之余,时见精理者”(《杜诗集评》引吴农祥语),为宋诗指出了无限法门,对江西诗派影响甚大。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睡,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

  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秋兴八首 注释标题 秋兴:即感秋抒情。中国古代文学中有“悲秋”传统,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历代诗人莫不“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创作了大量悲怀长叹的诗篇。杜甫所用《秋兴》之题,继承自潘岳《秋兴赋》,但已经将原作单一的“江湖山薮之思”化为怀乡恋阙、吊古伤今的复杂情绪。 (其一)

  【解题】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夔州西阁,创作组诗《秋兴》。此时,诗人已经“漂泊西南天地间”整整七年了,颠沛流离,知交零落,更兼体衰多病(《清明》“右臂偏枯半耳聋”、《返照》“衰年病肺惟高枕”),穷困无依。个人的命运愁苦凄凉,国家的前途也黯淡无光,安史之乱虽已经平定,但藩镇割据、吐蕃侵扰、战乱时起,家国仍处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杜甫将对国事的忧虑、对民生的关切、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感叹一同倾注于笔端,以富丽之词辅雄浑之气,以雄畅之韵佐宏大之气,铸就了格调悲壮、意境深闳的七律绝唱。

  《秋兴》八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前四首借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诗人深宵北望,长夜不寐,日坐江楼,百感交集,叹人事变更,悲故都衰败。中间从“故国平居有所思”过渡到后四首,分别抒写对长安蓬莱宫、曲江头、昆明池和昆吾、御宿、渼陂等地的怀念。《秋兴》组诗在内容意境与艺术技巧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堪称杜甫七律的代表作,被后世推崇为“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黄生《杜诗说》)、“杜律中最有力量者”(《唐诗训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诗词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