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黄宗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受其父黄尊素影响,年轻时曾参与反对阉党的斗争,为明末复社领袖之一。后又参与南明政权抗清活动,召募义兵,组织“世忠营”。顺治末年,清廷统治日渐稳固,复明事业无望,遂隐居著述,以遗民自居。自叙平生“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百家,旁及天文、历法、算术、音律,诗文撰作亦有一定成就,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同时主张情与理的融合统一,认为“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撰有《南雷文定》《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后人编有《黄梨洲文集》。

  原君

  【解题】黄宗羲于明亡之后潜心著述,顺治十年(1653)撰作《留书》,康熙元年(1662)起删节《留书》中较为激进部分,又加以扩充,次年成《明夷待访录》。“明夷”为《周易》第三十六卦,意喻贤人遭受磨难、不得其志。全书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十三篇,试图系统探讨明代治乱兴亡的原因。《原君》为《明夷待访录》首篇,“原”指推究事物本原,“原君”即推究与君主相关的问题。黄宗羲在文中剖析了君主与皇权的起源,强调政治权力本为天下公器,君权的集中来源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非一家一姓所私有,并不具有绝对神圣性,臣民对君主亦无绝对服从义务。开篇援述古事,说明古代人君的职分是为天下兴利释害,自身则备受劳苦,因而产生“量而不欲入者”“入而又去之者”“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三类情形。其次将古今为君之道加以对比,痛斥今之人君颠倒主客,将天下视为私产的行径,揭示其涂炭生民的无穷危害,得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论断,并以“向使无君”从反面补充论证。继而批驳后世陋儒固守君臣之义的谬论,最后引南朝宋顺帝与明崇祯帝为例,警示今之人君以天下为一己之私必将祸及自身与子孙,再次强调为君职分。本篇上承《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不遗余力,引古论今,层层对比,说理晓畅,振聋发聩,梁启超称之“实为刺激青年之最有力之兴奋剂”,对近代政治、思想变革影响深远。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 ,许由、务光是也 ;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 ,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 ,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 ,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 !”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 ,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柳敬亭传

  【解题】柳敬亭是明末清初一位颇负盛名的说书艺术人,因缘际会,进入宁南侯左良玉幕府,受到器重,参佐军事。因其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在明清笔记中有多人为其立传。本文改写自吴伟业的同名传记,因吴传对柳氏评价过高,比拟不伦,且不合“文章体式”,故而改写之。本文开篇即以史家的宏观眼光,确定了柳敬亭在自宋元以来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接着,以极简练的笔墨,概括了柳敬亭在从事说书前的曲折经历和在盱眙崭露头角的过程。此后,作者着重叙述了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点下刻苦钻研的经过,在历经三个阶段后,终于达到“进乎技矣”的高超境界。在参宁南军事时期,作者仅取致幕宁南和奉命金陵二事,一则说明柳敬亭作为说书人深察世情,深得民俗,二则体现了他“富贵不能淫”的处世态度,与其后“复上街头理其故业”的“贫贱不能移”相呼应,极具表现力。军中生活也为柳氏说书艺术丰富了内容素材,增强了表演手段,作者誉其“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演说技艺更臻妙绝。柳敬亭的仕途进退系于左良玉一己之见,对其“以倡优为腹心”而招致的覆亡,作者不无慨叹。与吴伟业《柳敬亭传》相较,本篇始终以柳敬亭说书艺人身份为立足点,不刻意拔高,不过分称誉,即写幕府经历,仍紧扣其说书人特征。在诸多同题传记中,本篇取材精当,议论精警,别具一格。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 。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 :“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勾性情 ,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 ,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 ,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 。”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 ,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 ,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 ,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马帅镇松时 ,敬亭亦出入其门下,然不过以倡优遇之。钱牧斋尝谓人曰 :“柳敬亭何所优长?”人曰:“说书。”牧斋曰:“非也,其长在尺牍耳。”盖敬亭极喜写书调文,别字满纸,故牧斋以此谐之。嗟乎!宁南身为大将,而以倡优为腹心,其所授摄官,皆市井若己者,不亡何待乎?

  偶见梅村集中张南垣、柳敬亭二传 ,张言其艺而合于道,柳言其参宁南军事,比之鲁仲连之排难解纷 ,此等处皆失轻重。亦如弇州志刻工章文 ,与伯虎、徵明比拟不伦 ,皆是倒却文章家架子。余因改二传,其人本琐琐不足道,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

  陈乃乾编《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