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主张法先王、推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孟子·尽心下》)。孟子游历齐、宋、滕、魏等国,推行政治主张,但未获任用,退而著书,与生徒共同完成《孟子》,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事迹参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章。《孟子》以雄辩见称,气势充沛,长于譬喻,好以比喻、寓言说理,论辩形象生动,语言明白晓畅,多为后世古文家取法。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孟子》最初作为诸子之书流传,自中唐儒学复兴,其人其书地位不断提升,至宋代被正式确立为儒家经典文本;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也被尊为“亚圣”。《孟子》历代重要注本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北宋伪孙奭疏《孟子注疏》、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较为通行。
齐桓晋文之事
【解题】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阐述孟子关于如何实现王道的政治主张。战国时期,列强纷争,齐国以征伐为能事,齐宣王更欲以武力兼并他国、统一天下。当时孟子正以客卿的身份供职于齐宣王,故而被问及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事实上,孟子并非不知桓、文霸业,但因与一贯主张之王道仁政相悖,故称“未之闻也”,并顺势将话题引向“保民而王”的主旨,从多个层面逐次展开论辩。首先,孟子引“以羊易牛”之事证明宣王具备施行王道的心理基础,即不忍之心;其次,以百钧与一羽、秋毫与舆薪为喻,指明在实践中“不为”与“不能”的区别,迫使宣王承认推恩保民是力所能行之事。行文至此,时机已趋成熟,孟子当即点出宣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并强调若以霸道行之,如缘木求鱼,劳而无获,甚至招致灾祸;唯有摈弃武力,施行王道,才能成就大业。面对宣王主动求教施行仁政的方法,孟子顺势而为,提出“保民而王”的两项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百姓无忧于衣食温饱,奠定物质基础;一是“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教民以礼义。全文集中体现了孟子施仁政、弃霸权、倡保民、去残民的思想主张,论说过程因势利导,层层推进,逻辑清晰,布局严谨,善用比喻、对比,且多用问句、排比以增强气势。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未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更未付诸实践,但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和高超的论辩技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 ,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 ,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散文卷